代人上郑相生日三首(其二)寿香

上方有国名众香,经行苑囿皆芬芳。

世人岂识天香界,但知苏合及都梁。

博山氤氲吐微窦,一炷香婴净尘垢。

散成五色空中云,持献现前无量寿。

我公宿悟香严因,应缘来现宰官身。

妙香密圆證无漏,总持不动真天人。

熏陶四海看无际,便是经行众香地。

献香陋语应已闻,罗筏宁论几千里。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香的神圣与庄严,以及它在佛教仪式中的重要性。诗中提到的“上方有国名众香”,暗示着一个充满香气的世界,这与佛教中描述的净土世界相呼应。经行苑囿皆芬芳,强调了香气弥漫的环境,象征着内心的纯净与宁静。

“世人岂识天香界,但知苏合及都梁”两句,对比了世俗对香气的认知与佛教中更高层次的香气体验。苏合和都梁是古代的香料名称,此处用来指代一般的香气,而“天香界”则代表了超越世俗的神圣香气。

“博山氤氲吐微窦,一炷香婴净尘垢”描绘了香炉中香烟袅袅升起,净化心灵的场景。这里的“博山”可能指的是香炉的形状,而“一炷香”则是点燃的香,其烟雾能清除内心的尘埃,象征着心灵的净化。

“散成五色空中云,持献现前无量寿”则进一步描述了香气化为五彩祥云,向佛献礼,寓意着对生命的祝福与对永恒的追求。

“我公宿悟香严因,应缘来现宰官身”表明了诗人认为某位高僧通过前世的修行,得以在今生以官员的身份出现,继续传播佛法。

“妙香密圆證无漏,总持不动真天人”赞扬了这位高僧通过妙香的引导,证得无漏之果,成为不动的真天人,即达到了佛教的最高境界。

“熏陶四海看无际,便是经行众香地”表达了这位高僧的影响深远,如同香气弥漫四海,无边无际,成为了行经之处的众香之地。

最后,“献香陋语应已闻,罗筏宁论几千里”则可能是对某位尊者的敬意,表示即使远隔千里,其教诲与功德也如同香烟般飘散四方,深入人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比喻,展现了香在佛教仪式中的神圣地位,以及它对净化心灵、传递智慧和连接众生的作用。

收录诗词(281)

张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代人上郑相生日三首(其三)寿烛

凝香红蜡大如椽,华堂两两排金莲。

漏涩铜壶寒夜永,光摇翠幄争春妍。

兰膏芳苡何足道,帘卷香风碧烟袅。

霜蛾勿用拂麟须,合就仙丹会难老。

我公身依日月光,不假仙丹亦寿康。

煌煌神烛照天下,光焰何止万丈长。

世间爝火知无助,想像丹辉争欲赋。

可怜贱士老不才,短檠见跋无佳句。

形式: 古风

送赵承之出守邓州

蓬莱宫中老仙伯,一首诗堪万人敌。

胡不佩剑趋明光,要试南阳二千石。

南阳异时名帝乡,蘘山菊水秋风香。

民歌召杜向千载,至今遗俗皆农桑。

使君此去殊不恶,坐啸风流有馀乐。

堂前画烛照红妆,席上枯棋响飞雹。

行看玺书下赤墀,旌旗夹道生光辉。

应念斯文要羽翼,归来九万翔天池。

形式: 古风

谒蒋仲远坐中出所知和徐学士诗归而次韵二首是日饮仲远宅见二侍儿(其一)

剥啄龙门未厌频,履声容易出云津。

求羊径扫无它客,王谢堂前宴令辰。

心醉不知帘外雨,眼花唯觉坐中春。

留连更欲穷欢赏,惆怅金壶启夕沦。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真]韵

谒蒋仲远坐中出所知和徐学士诗归而次韵二首是日饮仲远宅见二侍儿(其二)

不须乘月坐胡床,帘底高张蜜炬香。

随意尊罍供北海,等闲谈论到羲皇。

三朝旧德真忘分,一介微官倍有光。

礼绝百寮明日事,可能重许上公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