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潜女

青裙缟袂于潜女,两足如霜不穿屦。

■沙鬓发丝穿柠,蓬沓障前走风雨。

老濞宫妆传父祖,至今遗民悲故主。

苕溪杨柳初飞絮,照溪画眉渡溪去。

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

形式: 古风

翻译

穿着白衣的女子于潜县中出没,双脚白皙如霜,却赤脚不穿鞋。
她的鬓发散乱,如同沙粒般在风中飘扬,遮挡着她前行,仿佛在风雨中奔跑。
老濞王的宫装传统由祖辈传承,直到现在,当地百姓仍为旧主哀伤。
苕溪边的杨柳开始飘起柳絮,她对着溪水精心画眉,然后涉水过溪。
遇到砍柴归来的郎君,她显得娇媚动人,让人难以相信古代姬、姜两国的美女也不及她。

注释

缟袂:白衣。
沙鬓:形容鬓发散乱如沙。
蓬沓:形容头发散乱的样子。
老濞宫妆:指古代吴王刘濞的宫廷服饰风格。
遗民:指仍然怀念旧政权的人。
飞絮:柳絮飘飞。
媚妩:娇媚动人。
姬、姜:古代两个著名的美女国君。
齐、鲁:古代两个著名的诸侯国。

鉴赏

这首诗是北宋时期文学家、政治家苏轼的作品。诗中描绘了一位女子的形象,她穿着青色的衣裳,脚步轻盈,如同霜雪一般,不需要穿戴鞋履。她头发凌乱,发丝间夹杂着树叶,行走之间不避风雨。诗人通过这位女子的形象,表达了对过去的怀念和对历史的反思。

在诗的后半部分,苏轼提到了“老濞宫妆”,这是指古代的一种宫廷妆饰,这里用来表达对传统文化的缅怀。接着,“至今遗民悲故主”一句,表现了诗人对于过去时代和已逝领袖的深切怀念。

“苕溪杨柳初飞絮”,这里的“苕溪”可能是指某个具体的地名,而“初飞絮”则形容杨柳初放丝絮,景象生动。接下来的“照溪画眉渡溪去”一句,是对女子行走于溪流之间的情景描写,她甚至不惮于在水中描画自己的眉目,以示她的自信与洒脱。

最后,“逢郎樵归相媚妩,不信姬、姜有齐、鲁”一段,诗人通过女子对男子的撒娇和亲昵态度,表达了对古代名士如姬、姜等人的不羁风采的怀念,同时也反映出诗人对于当时社会风气的某种批判态度。

整首诗通过对女子形象的刻画,以及对自然景物和历史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苏轼深邃的思想情感和卓越的艺术成就。

收录诗词(3229)

苏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和仲,、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 字:子瞻
  • 号:铁冠道人
  • 籍贯: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

相关古诗词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一)

乱山滴翠衣裘重,双涧响空窗户摇。

饱食不嫌溪笋瘦,穿林闲觅野芎苗。

却愁县令知游寺,尚喜渔人争渡桥。

正似醴泉山下路,桑枝刺眼麦齐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自昌化双溪馆下步寻溪源,至治平寺,二首(其二)

每见田园辄自招,倦飞不拟控扶摇。

共疑杨恽非锄豆,谁信刘章解立苗。

老去尚贪彭泽米,梦归时到锦江桥。

宦游莫作无家客,举族长悬似细腰。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

与临安令宗人同年剧饮

我虽不解饮,把盏欢意足。

试呼白发感秋人,令唱黄鸡催晓曲。

与君登科如隔晨,敝袍霜叶空残绿。

如今莫问老与少,儿子森森如立竹。

黄鸡催晓不须愁,老尽世人非我独。

形式: 古风

宝山昼睡

七尺顽躯走世尘,十围便腹贮天真。

此中空洞浑无物,何止容君数百人。

形式: 七言绝句 押[真]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