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再次访问无量寺时的所见所感。首句“梵宇依山郭”,以“梵宇”指寺庙,点明了地点,同时“依山郭”三字,既描绘了寺庙与山城相依的自然美景,也暗示了寺庙的古老与庄严。接下来的“秋閒更一登”,则表达了诗人对秋天景色的喜爱以及对再次登临此地的期待。
“菩提千劫树,贝叶几传灯。”这两句进一步渲染了寺庙的氛围。菩提树,象征着智慧与觉悟,而“千劫”则强调了这种智慧的久远与深厚。贝叶,古代用于书写佛经的材料,此处借以表达佛法的传承与延续。灯,象征光明与指引,几传灯则暗示了佛法的不断传播与弘扬。
“流水涵真性,浓阴快曲肱。”这两句转而描写寺内的自然环境。流水潺潺,不仅为寺庙增添了生机与宁静,也映照出诗人内心的平静与真我。浓密的树荫下,诗人感到身心愉悦,仿佛找到了心灵的栖息之所。
最后,“自藏衣钵后,七祖是何僧。”这句引出了对历史与传承的思考。在佛教中,“衣钵”常用来指代师徒之间的传承,这里可能暗含了诗人对于无量寺历代高僧的追忆与敬仰。七祖,佛教术语,指的是从释迦牟尼佛开始,到第七位重要的传承者,这里可能是对某一具体高僧的尊敬或怀念。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深邃的情感表达,展现了诗人对无量寺及其背后深厚文化底蕴的感慨与敬仰,同时也流露出对自然与精神世界的深刻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