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古镜歌三首(其三)》由唐代诗人泰钦所作,以镜为喻,探讨了人生与真理的深刻哲理。
开篇“古镜精明皎皎”,以“古镜”为引子,描绘出镜子的明亮与纯净,象征着真理的光明与清晰。接着“皎皎遍照河沙”,进一步强调镜子的普照万物,寓意真理的普遍性和无所不在。
“到处安名题字,除侬更有谁家?”这一句通过设问,表达了对世间纷繁复杂事物的质疑,暗示只有真正的智慧才能洞察本质,而不仅仅是表面的标签或文字。
“过去未来现在,诸佛镜上纤瑕”则将镜子的映照能力扩展到时间的维度,指出在真理的镜面下,一切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细节都清晰可见,没有丝毫遗漏。
“纤瑕垢尽无物,此真火里莲华”运用比喻,将真理比作在烈火中绽放的莲花,象征着在艰难环境中依然保持纯洁与美丽的品质。
“莲花千朵万朵,朵朵端然释迦”再次强调真理的普遍性,如同释迦牟尼佛的教诲,真理适用于每一个人,每一个时刻。
“谁云俱尸入灭?谁云穿膝芦牙?”这两句通过提出疑问,挑战了传统观念中的生死轮回和苦行主义,鼓励读者跳出固有思维,寻找更深层次的理解。
“不信镜中看取,羊车鹿车牛车”则以生活中的常见事物为喻,提示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不应被外在形式所迷惑,而应深入内心,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道路。
“时人不识古镜,尽道本来清净”指出当时社会中人们对真理的误解,认为清净只是表面现象,而非内在本质。
“祇看清净是假,照得形容不正”强调了仅仅追求表面的清净是不够的,真正的智慧在于能正确地认识自我,理解世界的真相。
“或圆或短或长,若有纤豪俱病”通过描述镜子的不同形状,隐喻人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提醒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路上,任何细微的偏差都会导致错误的认识。
最后,“劝君不如打破,镜去瑕消可莹”鼓励人们勇于打破常规,去除内心的杂念和偏见,以达到心灵的纯净与清明。
“亦见杜口毗耶,亦知圆通少剩”引用佛教中的毗耶舍那(观照)和圆通(圆融),强调了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需要保持谦逊和开放的心态,不断学习和成长。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镜像的比喻,深刻探讨了真理、自我认知、人生哲学等多个层面的主题,富有哲思,引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