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雁荡山

昔我爱邱山,名胜土梦想。

去去三十年,尘事空鞅掌。

兹游惬始愿,千里遂独往。

望山屡驰骛,入谷转疑恍。

仰观秋瀑飞,頫听潭流响。

阳崖峙雄突,阴洞藏奇敞。

幽寻碧涧底,遐瞩紫霄上。

春风荡轻阴,百里见开朗。

青丹未可图,文翰谁能髣。

栖心愿止托,回首空怅怏。

胜地古今存,浮生俄顷赏。

安得结茅庐,于此一偃仰。

形式: 古风 押[养]韵

鉴赏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高攀龙所作的《游雁荡山》。诗中描绘了诗人对雁荡山的向往与游览后的感慨。

首句“昔我爱邱山,名胜土梦想”表达了诗人对山的喜爱和向往之情,将雁荡山视为心中的理想之地。接着,“去去三十年,尘事空鞅掌”描述了时间的流逝和世事的变迁,三十年的光阴仿佛在忙碌的生活中匆匆而过。

“兹游惬始愿,千里遂独往”则表达了诗人终于实现愿望,独自前往雁荡山的心情。接下来的几句“望山屡驰骛,入谷转疑恍”描绘了登山过程中的感受,既有对未知的期待,也有对山路的疑惑和不确定。

“仰观秋瀑飞,頫听潭流响”展现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瀑布飞流直下,潭水潺潺作响,动静结合,生动形象。随后,“阳崖峙雄突,阴洞藏奇敞”进一步描绘了山势的雄伟和洞穴的奇特,展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幽寻碧涧底,遐瞩紫霄上”表达了诗人深入探索山涧的宁静与远眺天空的广阔,体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深切感悟。最后,“春风荡轻阴,百里见开朗”描绘了春风吹拂,云雾散去,视野开阔的景象,象征着心灵的解放与自由。

“青丹未可图,文翰谁能髣”表达了诗人对雁荡山美景难以用言语或文字完全表达的感慨。接下来,“栖心愿止托,回首空怅怏”则是诗人对雁荡山美景的留恋与不舍,以及对时光易逝的无奈。

“胜地古今存,浮生俄顷赏”总结了雁荡山作为千古名胜的存在,同时也感叹人生的短暂,即使能欣赏到如此美景,也终将过去。最后,“安得结茅庐,于此一偃仰”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在雁荡山定居,享受宁静生活的愿望。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雁荡山的壮丽景色和诗人游览时的内心感受,展现了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

收录诗词(154)

高攀龙(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字云从,世称“景逸先生”。明朝政治家、思想家,东林党领袖,“东林八君子”之一。著有《高子遗书》12卷等。万历十七年(1589年)中进士。后遇父丧归家守孝。天启六年(1626年)三月,不堪屈辱,投水自尽,时年六十四岁。崇祯初年(1628年),朝廷为平反,赠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谥“忠宪”

  • 字:存之
  • 籍贯:江苏无锡
  • 生卒年:1562年 - 1626年

相关古诗词

湖上

道人不识忧,隤然罕所虑。

匈中有奇怀,常得山中助。

时乘酒半醺,或值睡初卧。

独往恣幽寻,欣若有所遇。

有时深林行,穿径忽失路。

有时湖上还,看云忘所务。

凝目孤鸢归,倾耳细泉注。

所造趣未极,边陆任昏暮。

非关耽清娱,曾是秉远慕。

閒心始造理,忙意多失步。

嗟尔行道人,迫迫焉所赴。

形式: 古风

舆中

舆中何所务,得己聊自媚。

周道亦何遥,元景去如鸷。

前涂有佳人,丽服策名骥。

轻风吹远芳,望之不可企。

远望欲何为,行行慎吾事。

云敛山气佳,风定水容粹。

所以至人心,贞吉在不二。

妙处绝几微,如醒半如醉。

自得此中元,万事皆如弃。

其元本无色,君子以为贲。

形式: 古风 押[寘]韵

客涂

旭日照舆中,仲冬蔼如春。

焚香玩羲易,瞑目怡心神。

每入野店中,宛若家室驯。

粝饭甘如饴,邹醪白于银。

充然醉饱后,晏卧刍槁茵。

但觉无事乐,不知客涂辛。

望望故园近,岁杪儿孙亲。

形式: 古风 押[真]韵

采菊

天地有终极,人生岂常尔。

年寿不可知,富贵焉足恃。

昔为春边荑,今随秋草薙。

四时夏代谢,百年递成毁。

区区世人心,讵能远物理。

所以采菊翁,悠然了斯旨。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