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二首(其一)

人道天孙巧,我谓天孙拙。

不为机杼工,何至久离别。

形式: 五言绝句 押[屑]韵

鉴赏

这首诗以七夕节为背景,借天上的织女与牛郎的故事,表达了对传统爱情观的反思与批判。诗人以“人道天孙巧,我谓天孙拙”开篇,即指出世人普遍认为织女(天孙)技艺高超,却反其意而行之,认为织女的“巧”实际上导致了长久的分离,而非团聚。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是对传统观念中“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爱情模式的质疑。

接下来,“不为机杼工,何至久离别”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技艺与情感之间的关系。诗人似乎在说,如果织女不是因为必须通过织布来维持生计或履行某种职责,那么她和牛郎之间的分离或许可以避免。这不仅是对织女命运的同情,也是对社会制度和传统习俗的一种隐晦批评,暗示了女性在特定社会角色下的无奈与牺牲。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巧妙的构思和深邃的寓意,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于传统爱情故事的独特解读,也触及了更广泛的社会议题,如性别角色、劳动与情感的关系以及个体命运在社会结构中的局限性。

收录诗词(86)

华蘅芳(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七夕二首(其二)

银汉无风潮,一水匪云遥。

结苇已可渡,宁待鹊架桥。

形式: 五言绝句 押[萧]韵

悼亡二首(其一)

宵来急足太仓遑,捧到家书意已慌。

气息尚存丝一缕,愁肠仍是泪千行。

亟呼双桨寻归路,行历三程抵故乡。

瞥见穗帏犹未哭,入门先欲慰高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悼亡二首(其二)

失声不觉涕滂沱,弃我如遗可奈何?

廿载乱离欢聚少,一生幽怨别离多。

蒐罗诗卷归行橐,检点钗钿忆翠螺。

从此容颜无处睹,除非梦里肯经过。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和乩仙一清道人刘将军行

明灯熠熠香成灰,灵符飞去诗魂来。

为言昨宵洞庭晏,坐有佳客同倾杯。

赋成长句赠谁某,金刀之忏将军才。

平沙茫茫木不律,食叶春蚕又下笔。

新诗索和句瑰奇,累牍连篇自录出。

将军刘姓是阿谁?就君诗意思风期。

吾闻当年刘越石,吹笳退敌有神策。

幽魂毅魄终古存,昨夜与君或同席。

然而职官之制今古殊,军门之称昔所无。

又况将军部下辖兵有定额,何以十百千万奇零不整累累如贯珠?

想是当时三万七千五百一十有二卒,实与将军同袍同泽同战同捐躯。

然而君诗论成不论败,往复揣摩大可怪。

得毋将军今日犹生全,梦魂来与君周旋。

雏姬窈窕二八年,天阴泥滑路几千。

君亦携去登华筵,男女杂坐何喧阗。

淳于一石已醉眠,归来独自大可怜。

我知不必真有此,此是君之寓言耳。

子仪光弼俱于秋,人物否臧有所指。

事权不属空杞忧,吾恐彭篯亦夭死。

为我行乐猜迷藏,人生何必为侯王?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