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名为《丹阳月夜》,是清代诗人王肇所作。诗中描绘了诗人离家在外,夜晚在船上独饮赏月的情景,以及听到远处传来的悠扬笛声时内心的触动与感伤。
首句“辞家未云迈,愁思如春长”,开篇即点明了诗人离家远行,心中愁绪如同春天般绵长不绝。接着,“谁能见明月,而不念故乡?”一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深思念之情。
随后,诗人描述了船上的景象:“舟子掩篷卧,露下凝清霜。”夜晚的露水凝结成霜,营造了一种静谧而略带寒意的氛围。此时,诗人从酒瓮中取出酒来,对着明亮的月光饮酒,享受着这份孤独中的宁静与自我慰藉。
然而,正当诗人沉浸于这份宁静之时,远处传来了一阵悠扬的笛声:“忽闻高楼笛,一曲何悠扬!”这笛声仿佛穿越了水面,环绕在清澈的川流旁,让诗人仿佛听到了《折柳曲》的旋律,触动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深深的感伤。
最后,“明发又移棹,回首天苍茫”两句,诗人即将启程继续前行,但回望之际,只见天边一片苍茫,表达了他对未来旅程的不确定和对过去时光的留恋。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离家在外的孤独、对故乡的思念以及面对自然美景时的复杂情感,语言流畅,情感真挚,富有画面感和音乐性,是一首具有深刻情感内涵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