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午除夕以入觐至长安偕次儿守岁次王百谷韵(其一)

长安万户夜生烟,子后便称是岁前。

喜起拜稽古凤阙,文明垂象在龙田。

梅花陡放疑催腊,柏酒停斟欲待年。

报说庭燎先烛斗,趋跄恐后不成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年除夕之夜,陈应元与次子一同在长安度岁的场景。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象征手法,展现了浓郁的节日氛围和家庭团聚的温馨情感。

首句“长安万户夜生烟”,以“生烟”描绘夜晚长安城的繁华景象,暗示了节日的热闹与灯火通明。接着,“子后便称是岁前”点明时间的转换,预示着新年的到来。

“喜起拜稽古凤阙”,表达了对古代文化的敬仰和对新年的喜悦之情,通过“拜”和“稽古”(研究古事)的动作,展现了对传统节日的尊重和传承。接下来,“文明垂象在龙田”一句,进一步强调了文明的延续和影响,将文明的象征与具体的地点相连,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

“梅花陡放疑催腊,柏酒停斟欲待年”两句,分别以梅花的盛开和柏酒的暂停,象征着季节的更替和新年的临近。梅花的开放似乎在催促冬天的离去,而暂停饮酒则预示着等待新年的到来,这两处细节描绘了节日特有的仪式感和期待感。

“报说庭燎先烛斗,趋跄恐后不成眠”则是对除夕之夜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的描述。庭燎(庭院中的火把)照亮了整个空间,人们在欢快的气氛中跳舞,生怕落后于他人,无法享受这难得的团圆时刻。这一场景充满了欢声笑语和浓厚的家庭情感,体现了中国传统节日中家人团聚的温馨与欢乐。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丰富的象征,成功地捕捉了除夕之夜的氛围,展现了节日的喜悦、家庭的温暖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传承。

收录诗词(21)

陈应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朴庵诗为顾生作

子有精庐,有巢是师。结绳为枢,剪茅而茨。

太朴不琢,以还吾天。虽有输倕,巧曷施焉。

太朴不饰,以保吾素。虽有五采,曷如其故。

蛾眉自妍,混沌畏之。身既隐矣,安用文为。

子庵曰朴,请对以默。诗不云乎,不大声色。

形式: 四言诗

贞以沈魄荷蒙真师上援圣祖大士慈念拯拔方图旦夕供奉而喜知识殷子以补陀落迦山全像见赠妙好端严种种具足感慰之深聊述四言一章为谢

昔我大士,无央劫前。从音入道,超谛妙圆。

上等佛慈,下同众虔。三十二应,一一现全。

烁迦罗首,八万四千。清净宝目,母陀罗臂。

毛孔世界,亦复如是。普度有情,广施无畏。

爰有巧工,陶甓为器。补陀落迦,色肖咸备。

如佛世尊,说法忉利。旃檀表忆,妙好无异。

惟贞小子,下土矶臣。赖我慈祖,赐拔沈沦。

甫事薰修,忽征胜因。恍抉沈黳,中现金轮。

始悟寸衷,欲仁得仁。贻者商京,结善识根。

灵鹫之颠,舍妄归真。

形式: 四言诗

以双玉杯假敬美暂留赵吴兴所书莲花经成此

汉有双璜,以为双斝。其刿若缕,晰泽而古。

侍女于行,酌彼清酤。吸醇畅和,如觏伯雅。

汝奉莲经,佛所秘语。吴兴笔之,则群玉府。

我幡我诵,如奉慈父。紬女缃缥,又似觏女。

比及三载,各复其所。由证入悟,筌蹄是舍。

而况兹器,视等苴土。吾言亦赘,一笑首俯。

形式: 四言诗

世贞旧尝供奉三教圣容朝夕参礼近慕钟吕七真之事方拟募工图写而信阳王太史忽以元人名迹见遗精彩焕发惊感之余聊成短述以谢

惟古先生,无上法言。悯众为卑,超万为尊。

我祖文宣,师资玄元。因机现用,派别流奔。

迷者相雠,悟则一源。我仪图之,在三谊存。

玄元之秘,谁欤抉焉。东华震器,云房仍孙。

吕创大还,混迹乾坤。刘辞贵卿,不婴嫁婚。

是皆入室,夫岂窥藩。默开重阳,遂探化原。

匪禅而禅,高研道园。法子法从,上为哲昆。

七叶金莲,恍涌朝暾。畴萃一图,如百宝盆。

悟大参同,辟不二门。玉局侍臣,遥种慧根。

用彼昭昭,启余昏昏。何以酬之,至仁无恩。

形式: 四言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