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首县

丛石浮水中,峻堤缺复连。

往往为深潭,波流自回环。

秋山未摇落,碧树皆参天。

仰观积水痕,仍在高树巅。

里人半巢居,出入随乌鸢。

令尹亦菜色,市楼寂无烟。

皇天不纯命,百姓何震愆。

苦云耕织废,租税尚未蠲。

赤子向漂荡,所存皆偶然。

虽知负官输,未忍更弃捐。

奈何唐尧世,复见昏垫年。

何以救汝饥,朝廷急忧边。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石首县的自然景观与社会现状,充满了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关怀。

首句“丛石浮水中,峻堤缺复连”描绘了水中的奇石与相连的堤岸,展现出一种自然的壮丽与和谐。接着,“往往为深潭,波流自回环”进一步渲染了水体的深邃与水流的动态美,仿佛在诉说着时间的流转与生命的循环。

“秋山未摇落,碧树皆参天”则将视角转向了秋天的山林,绿树成荫,生机勃勃,与前文的水景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大自然的多样性和季节的更替。

“仰观积水痕,仍在高树巅”一句,诗人通过仰望积水的痕迹,表达了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思考,同时也暗示了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

接下来,“里人半巢居,出入随乌鸢”描绘了当地居民的生活状态,半巢居反映了居住条件的简陋,与乌鸢的自由形成了鲜明对比,凸显了人类生存环境的艰苦。

“令尹亦菜色,市楼寂无烟”则通过描述官员和市场的景象,揭示了社会的贫瘠与萧条,令尹(地方长官)的憔悴面容与市楼的寂静无声,共同构成了一个贫穷与绝望的社会图景。

“皇天不纯命,百姓何震愆”表达了对命运不公的感慨,百姓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承受着巨大的苦难。

“苦云耕织废,租税尚未蠲”指出农业生产与税收制度的问题,农民因耕作荒废而生活艰难,同时税收负担沉重,加重了他们的痛苦。

“赤子向漂荡,所存皆偶然”描绘了儿童生活的不稳定与不确定性,暗示了社会动荡给下一代带来的影响。

“虽知负官输,未忍更弃捐”体现了人们面对困境时的坚韧与责任感,即使知道需要承担沉重的赋税,也不愿意放弃生存的希望。

最后,“奈何唐尧世,复见昏垫年”表达了对理想社会的向往,以及对现实黑暗的批判,将历史上的盛世与当前的困境进行对比,激发人们对改变现状的思考。

“何以救汝饥,朝廷急忧边”则直接提出了问题的解决之道,呼吁朝廷关注民生,解决饥荒与边防问题,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治理的期待与责任。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社会现状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公正的强烈追求,是一首具有深刻人文关怀的作品。

收录诗词(1702)

刘敞(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经学家、散文家。一作原甫,临江新喻荻斜(今属江西樟树)。庆历六年与弟刘攽同科进士,以大理评事通判蔡州,后官至集贤院学士。与梅尧臣、欧阳修交往较多。为人耿直,立朝敢言,为政有绩,出使有功。学识渊博,欧阳修说他“自六经百氏古今传记,下至天文、地理、卜医、数术、浮图、老庄之说,无所不通;其为文章尤敏赡”,与弟刘攽合称为北宋二刘,著有《公是集》

  • 字:原父
  • 生卒年:1019—1068

相关古诗词

召诸弟博饮

今日寒颇甚,淮南似京土。

江风既落木,山雪亦带雨。

幽居自无聊,病卧亦寡侣。

壮心顾牢落,出门孔多阻。

古人戏枭卢,志气本尚武。

胜来在快意,百万不足数。

恨无酒如渑,杯盂空屡举。

开颜强隐几,岂必叹贫窭。

形式: 古风

别和弟

暂会复远别,惆怅终无极。

人生非神仙,岂有头不白。

维舟相邀宿,淮水风浪黑。

辗转不复眠,四听人尽息。

丈夫非怀安,少壮宜努力。

况子行多欢,自怪情不怿。

谁言冬宵永,达旦才顷刻。

鸡鸣日光出,握手各南北。

仰谢云中雁,群飞接羽翼。

何以纾我怀,作诗寄相忆。

形式: 古风

舟中夜饮忆和弟联句

人生如浮云,聚散苦不定。

向来诗酒欢,虽唱谁与应。

蟋蟀鸣在户,玉衡逼冬孟。

悠悠千里思,寂寂中夜静。

岂曰无他人,不如我同姓。

吁嗟系名利,有若置机阱。

窘然尘埃中,耻无六翮劲。

访戴舟已惭,攀嵇驾难命。

临觞置不饮,引领起独咏。

莽莽天地昏,谁知我心怲。

形式: 古风

苏安上之淮南十八舍弟之河北十九舍弟之汉中皆会予赋三韵为送

携手常苦难,倾盖不易得。

今宵四面坐,明日异乡客。

秋风楚怀悲,出处各努力。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