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新回车院筵上作》是唐代末年至宋代初期诗人刘兼所作。诗中描绘了在新回车院宴会上的情景,通过宴会的热闹与诗酒之乐,反衬出诗人对民间疾苦的关注和对国家政治的忧虑。
首句“回车院了未回车”,以生动的场景描述开始,暗示宴会即将结束,但主人尚未离开,营造出一种即将散场的氛围。接着“三载疲民咏裤襦”一句,直接点明了诗人对三年来百姓生活困苦的深切关注,用“裤襦”这一日常衣物象征着百姓生活的艰辛,表达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同情。
“借寇已承英主诏,乞骸须上老臣书”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担忧。这里“借寇”可能暗指外患,“英主诏”则代表了希望君主能采取有力措施解决内外问题。“乞骸”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意思,诗人借此表达自己虽年老但仍心系国事,渴望为国家贡献余生的愿望。
“黄金蜀柳笼朱户,碧玉湘筠映绮疏”描绘了宴会场所的华丽景象,以“黄金蜀柳”、“碧玉湘筠”等华美意象,与前文的民生疾苦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宴会的奢华与盛宴的欢乐。
最后,“因问满筵诗酒客,锦江何处有鲈鱼”一句,以问句形式收尾,既是对在场诗酒宾客的询问,也暗含了对理想生活状态的向往。锦江是成都附近的一条河流,而“鲈鱼”常被用来比喻家乡或理想的生活环境。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丝淡淡的忧愁,即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存在的矛盾与无奈。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宴会的描写,巧妙地将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相结合,展现了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注、对国家政治的忧虑以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人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