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怀宗御容歌

甲申三月国大变,贼骑横行满京甸。

百官狂走内竖降,九门洞开人不战。

烈皇平明起太息,独自击钟向前殿。

左右顾视无一人,公主饮剑情割断。

身殉社稷在煤山,血诏留衣发掩面。

后来渴葬向玄宫,六十年间市朝换。

宁知遗像今尚存,天人眉宇臣民见。

黄袍白铠玉几陈,端然帝座赫百神。

龙髯一尺怒欲拂,似愤当日无忠臣。

况值万方苦兵革,郁陶犹疑见颜色。

直是忧勤一片心,纵有丹青画不得。

史相可法涕泣绘此图,军前跪拜激顽夫。

翠华金根走姑孰,雕戈铁骑围江都。

惜哉孤城卒难守,空将报国心肝剖。

敕印亲文贺总戎应昌,指挥卓焕捧御容。

真州欲往飞梁断,完节自赴波涛中。

指挥平生节自矢,因奉御容不敢死。

至今从子藏宝函,挂出天颜真尺咫。

忆昨路经思陵东,松桧飒飒来阴风。

鼎湖龙驭去不返,金盘谁荐樱桃红。呜呼!

国家养士三百载,杀身成仁几人在?

羡君忠孝聚一门,永与此图垂勿坏。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明朝末代皇帝崇祯(明怀宗)的悲壮一生,以及其御容(遗像)流传后世的情景。诗中通过丰富的想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崇祯皇帝在国家危亡之际的决绝与忠诚,以及其遗像在历史长河中的永恒存在。

诗的开头描述了明朝末年国破家亡的惨状,崇祯皇帝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中,独自面对国家的命运,最终选择殉国以保社稷。诗中提到的“身殉社稷在煤山”、“血诏留衣发掩面”等细节,生动地刻画了崇祯皇帝的英勇与悲壮。

接着,诗人通过“后来渴葬向玄宫,六十年间市朝换”这一句,表达了对崇祯皇帝遗像在历史变迁中依然存在的感慨。即使时间流逝,社会更迭,但崇祯皇帝的形象依然被铭记,成为后人追思的对象。

“宁知遗像今尚存,天人眉宇臣民见”一句,进一步强调了崇祯皇帝遗像的影响力,它仿佛能跨越时空,让后人直接感受到皇帝的神情与意志。

诗的后半部分,通过“黄袍白铠玉几陈,端然帝座赫百神”等描绘,展现了崇祯皇帝遗像的庄严与神圣,仿佛他依然坐在帝位上,注视着国家的命运。诗人特别提到“龙髯一尺怒欲拂,似愤当日无忠臣”,表达了对崇祯皇帝未能得到忠臣辅佐的遗憾,以及对当时政治环境的批判。

最后,“史相可法涕泣绘此图,军前跪拜激顽夫”等句子,赞扬了历史人物对崇祯皇帝形象的尊重与敬仰,以及他们为了保护这份遗产所做出的努力。诗中还提到了“翠华金根走姑孰,雕戈铁骑围江都”等场景,再现了崇祯皇帝在位时的辉煌与动荡。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情感表达,不仅展现了崇祯皇帝的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的紧密联系,也反映了后人对这位末代皇帝的深切怀念与敬仰。诗中对历史人物形象的描绘,以及对忠孝精神的颂扬,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英雄主义和牺牲精神的推崇。

收录诗词(7)

无名氏(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吴中感兴

两月金阊住,听残《白纻歌》。

山惟洞庭好,春是虎丘多。

良觌故人远,乡心寒食过。

舵楼闲倚望,渺渺奈愁何?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歌]韵

枕上

帘幕微风入,轻寒枕篥侵。

梦多通夜恶,病觉隔年深。

簌簌灯花坠,寥寥戍鼓沉。

寒蛩偏恋我,床下和哀吟。

形式: 五言律诗 押[侵]韵

饯敬亭上江西观察分题得盆桧

一尺万丈势,郁此升仙姿。

托根几案间,抉石出怒猊。

黛枝云盖结,铁干霜痕披。

圣植既劫火,犹睹具体微。

风霆起春蛰,应有飞龙知。

愿为祖生楫,送君中流时。

形式: 古风

分拟鲍参军白头吟

持妾怀中月,照君弦上心。

琴声逐流水,月向波心寻。

体双珍合璧,心一利断金。

如何乖宿昔,貌昵情辰参。

破璧成带玦,挫金置毡针。

昔为比目鱼,今作分飞离。

分飞日以远,反目望转深。

言念结好初,忍垢共泥沉。

钱刀焉足贵,信义乃可任。

不见黔娄妻,相看雪盈簪。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