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清朝末年至近代初年的诗人林朝崧所作,题目为《题杨寿若明经悼亡诗后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对友人杨寿若在流离失所后的深深同情和对其亡妻的深切哀悼之情。
"夫子沧洲逸",开篇以夫子自比,暗示友人杨寿若的才情出众,却因世事变迁而流落他乡。“相逢叹黍离”,借用《诗经·王风·黍离》的典故,表达两人相见时的感慨,感叹世事变迁,物是人非。
"可怜逃难后,更赋悼亡诗",进一步描绘了友人在艰难困苦之后,还要写下悼念亡妻的诗歌,其心境凄凉可见一斑。“尘土埋琼树,霜风凋玉芝”运用比喻,将亡妻比作珍贵的琼树和玉芝,形象地写出她的美好被尘土和严寒无情摧残,表达了诗人对逝者的怀念和对命运无常的感慨。
最后两句“廿年琴瑟好,弦断为君悲”,回忆起两人曾经的琴瑟和谐,如今只剩断弦之痛,诗人直接抒发对亡者的哀思,以及对友情的深沉怀念。
整体来看,这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凝练,通过生动的意象和典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厚谊和对亡者的深切哀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