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昌邑城

汉季㫺崩溃,群盗纷纵横。

黄巾虽巳破,馀孽尚蚊虻。

磊落孔北海,坐困都昌城。

苟非刘平原,何以释围兵。

始觉天下士,乃识盖世英。

求援岂不怍,民社安可轻。

惜哉青复陷,竟负知人明。

守郡既无补,升朝亦何成。

徒深奸桀忌,巢坏卵亦倾。

游目汉廷内,志节诚足经。

宁以刚直折,不为园曲生。

千秋陟遗堞,连云想高旌。

悽矣钦贤叹,曷由承一觥。

形式: 古风

翻译

东汉末年局势动荡,群贼横行霸道。
虽然黄巾起义已被镇压,余党仍像蚊蝇般骚扰。
孔融豪迈坦荡如北海,却困守在都昌城中。
如果不是刘表这样的英雄,怎能解除他的围困。
开始认识到天下英雄,才明白他是盖世英豪。
他求助难道不惭愧?怎敢轻视百姓和国家。
可惜啊,青州再次沦陷,他未能展现识人之明。
守郡无益,入朝也无法施展抱负。
只因奸佞嫉妒,连累家族覆灭。
他在朝廷中目光远大,节操坚定。
宁愿以刚正不阿受折,也不愿屈从权贵。
千年之后仰望遗迹,心中怀念他的高风亮节。
悲凉啊,感叹贤者命运,何时能共饮一杯酒。

注释

汉季:东汉末期。
群盗:众多盗贼。
黄巾:指黄巾起义军。
磊落:豪迈坦荡。
孔北海:孔融,字文举,以清高闻名。
都昌城:地名,具体未详。
刘平原:刘表,字景升,有平原之称。
民社:百姓和国家。
青复陷:青州再次陷入困境。
奸桀:邪恶暴君。
遗堞:废弃的城墙。
高旌:高大的旗帜,象征威望。
钦贤:敬佩贤者。
一觥:一杯酒。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的艰难与悲凉,以及诗人对英雄志节的怀念。首句"汉季㫺崩溃,群盗纷纵横"直白地揭示了汉末乱世的景象,"黄巾虽巳破,馀孽尚蚊虻"则表明尽管黄巾起义已被镇压,但其余部还在作乱,如同蚊子一般难以消除。"磊落孔北海,坐困都昌城"中的"孔北海"应为"孔明北海"之误,即指诸葛亮北伐中原时的策略,而"坐困都昌城"则是诗人自述,表达了被围困的无奈。

接着,"苟非刘平原,何以释围兵。始觉天下士,乃识盖世英"中的"刘平原"可能指的是能够带来和平的英雄,而"始觉天下士,乃识盖世英"则是诗人对真正英雄的认知,这里的"盖世英"形容的是超凡脱俗的英杰。

"求援岂不怍,民社安可轻。惜哉青复陷,竟负知人明"表达了诗人对于寻求救援的羞愧,以及对人民生命安全的担忧和对英雄知遇之感伤。

"守郡既无补,升朝亦何成。徒深奸桀忌,巢坏卵亦倾"则是诗人对于当前形势的绝望,认为即使守城也无法补救大局,而朝廷内部的权谋和奸臣作乱更是雪上加霜。

最后,"游目汉廷内,志节诚足经。宁以刚直折,不为园曲生"表达了诗人对于汉代忠义之士的怀念,以及对坚守节操、不愿屈服于邪恶势力的赞美。而"千秋陟遗堞,连云想高旌。悽矣钦贤叹,曷由承一觥"则是诗人对于历史英雄的追思和缅怀,以及对未能与其共饮一杯酒的惆怅。

整首诗通过对乱世悲哀景象的刻画和对英雄志节的颂扬,表现了诗人深厚的情感和高尚的品格。

收录诗词(392)

谢肃(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庆元二年皇后册宝十三首(其八)

帝奉太室,后仪成之。帝养三宫,后志承之。

德如关雎,盛如螽斯。宜君宜王,百世本支。

形式: 四言诗 押[支]韵

庆元二年皇后册宝十三首(其七)

翚珩焕采,趋节风韶。陟降墄陛,奉将英瑶。

辟道承薰,嫔仪扬翘。是敬是祗,德音孔昭。

形式: 四言诗 押[萧]韵

游龙井新庵

幽禽多夕响,佳人延暮悲。

山馆唱高言,玄鹤鸣清池。

悠悠堕涧水,登眺有馀思。

弹琴盘石间,岂必岩桂枝。

月出流金塘,清歌同盛时。

女萝生北山,云气临华榱。

回翔此佳会,后宴安可期。

引领叹浩渺,四座各长咨。

形式: 古风 押[支]韵

出胶河送别刘用章

齐民犹未苏,羁宦足长喟。

何意并州士,轩车远相慰。

旬朔共食眠,慷慨闻计议。

顾余非俊杰,俯仰期不愧。

探道固夙心,徇禄非素志。

未还陇亩耕,忽值时事异。

零落遂至今,非君孰能媚。

怆焉丧乱馀,念旧如梦寐。

亲交存几人,置酒当辄醉。

北海雪掩晨,东莱屮生地。

出饯胶水西,踟蹰怅分辔。

相望虽匪遥,嘉会难再冀。

愿言各自脩,毋独简书畏。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