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明代末期清朝初年的词《踏莎行·其二·望湖》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湖上晚景。"远树堆山,流云捧水",运用了比喻手法,将远处的树木比作堆积的山峦,流动的云彩仿佛捧着水面,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山水的轮廓和动态之美。
"渔舟疑去天无几",写出了渔舟在湖面上轻轻摇曳,似乎快要融入天际的景象,营造出一种超脱尘世的意境。"波涵初月净无光,晚霞散作千端绮",描绘了月亮刚刚升起,湖面如镜,晚霞余晖洒落,形成斑斓的色彩,宛如一幅绚丽的画卷。
"芦荻洲前,茭蒲顷里",点明了诗人所处的环境,芦苇丛生的洲渚和密布的茭蒲,增添了湖景的自然野趣。"棹歌声逐西风起",随着西风,渔歌悠扬,给静谧的画面增添了一份生动与活力。
最后两句"野禽飞去不知名,烟波岂独元真子",写野鸟归巢,无人识其名,而诗人独自欣赏这湖光山色,流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淡泊心境,暗寓自己与元真子(道教中的仙人)一样,追求的是自然与心灵的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词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湖光山色,通过渔舟、晚霞、月色、歌声等元素,构建了一幅宁静而富有诗意的江南水乡图,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的深深热爱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