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芝兰庄竹林石屋诸胜

夜泛剑潭水,晚过芝兰冈。

郊原多景色,岩壑任翱翔。

村连竹树人应雅,地产芝兰水亦香。

舍舟携友同登陆,一带幽居枕山麓。

土沃禾梁犬豕肥,水深溪渚鱼虾蓄。

和风麦陇昼鸣鸠,细雨烟郊春叱犊。

黄童白叟各怡然,相见依依民雍睦。

上有松峰樵径奇,绝顶千寻逼九嶷。

岭松蟠结树葱郁,山石荦确径嵚巇。

平生不自勤磨炼,跻胜无资力已疲。

双脚踏谢屐,两手拄张藜。

攀缘登林木,缓步踏云梯。

盘空竟达高峰上,拂开烟树到招提。

危立层巅同纵目,田园掌大牛疑羝。

仰面上观浮云近,俯身不视飞鸟低。

我居城郭如帷幔,那得名山长在玩。

登此始知大地宽,不觉望洋自嗟叹。

徘徊立久静无闻,万木荫森绝斧斤。

高声长啸答岩谷,四山落叶落纷纷。

下有竹林藏石室,夹径穿山尽此君。

临阶几榻生清冷,挂壁藤罗吐翠芬。

当年七子恣行乐,却无石室高论文。

披图每羡前人福,对此盘桓意倍欣。

回途几度行又止,归到村居口已□。

铺床拂石乐箕踞,下箸十千求兼味。

欢然一饱向黑甜,来朝复拟寻幽去。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游剑潭水,晚过芝兰冈的景象,以及沿途所见的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诗中充满了对大自然美景的赞美,以及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从郊原景色到岩壑翱翔,从村居竹树到地产芝兰,再到土沃禾梁、水深溪渚,展现了丰富的自然生态。诗中还描绘了和风细雨中的田园生活,以及黄童白叟的和谐相处,体现了淳朴的乡村风情。

接着,诗人描述了自己登山的过程,从脚踏谢屐、手拄张藜,攀缘登林木,缓步踏云梯,直至到达高峰,感受到的不仅是壮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内心的宁静与自由。诗人在山顶危立,远眺田园,仿佛天地间的一切都变得宽广,引发了对人生与自然的深刻思考。

最后,诗人回到村居,享受着竹林石屋带来的宁静与舒适,与村民共餐,体验了一番乡村生活的乐趣。整首诗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乡村生活的向往,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思考,是一幅生动的山水田园画卷。

收录诗词(614)

林占梅(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历史人物,是中国清朝官员。根据《重修台湾省通志》记载,他于1802年上任台湾府儒学训导,隶属于台湾道台湾府,为台湾清治时期的地方官员,该官职主要从事台湾府境内之教育行政部分,受台湾府儒学教授制约,该官职亦通常为闽籍,语言可与台湾人互作沟通,事实上,教学上也以闽语为主,官话为辅

相关古诗词

双溪观石窍泉,晚归灯下作示同游诸友(其一)

双溪一□更堪誇,徜徉徘徊意境赊。

流水声中山色好,绛桃灼灼艳于霞。

桃花迎我面,流水清我耳。

从此已觉武陵近,不探仙源安可止。

一重一掩趣无穷,㟏岈崱屴鬼神功。

两山交护如无缝,随径逶迤谷自通。

乍通幽谷名区见,郁郁高林绕芳甸。

凝眸四望接烟芜,花底时闻唤鹧鸪。

双溪左右分廉让,叠嶂高低展画图。

一花一木皆幽致,到此已无尘俗累。

溪边添个休休亭,可拟司空栖隐地。

此社从来我未经,钧天仿佛奏泠泠。

形式: 古风

双溪观石窍泉,晚归灯下作示同游诸友(其二)

寻声共觅登山路,断续横斜途错互。

荒蹊翠葛拂罗衣,曲磴苍苔印芒履。

两道灵源山中溢,瀑布喷从石窍出。

美味沁脾酌醁醽,清音漱石鸣琴瑟。

彻底照人清且鲜,千枝万派落畬田。

有人搆屋临幽澳,镇日高眠无剥啄。

泉流绕砌茗堪烹,松影当窗书可读。

隐逸能方郑子居,应接不暇山阴目。

雨过月朗空山静,榻上焦桐慰幽独。

我思就隐水云乡,结契烟霞意味长。

祗因未了显扬愿,尚有黄粱梦一场。

一场尘梦浑如寄,岂甘久作风尘吏。

他年琴鹤谷中来,耕读为家初心遂。

男婚女嫁向平年,桐帽棕鞋任游戏。

日暮高歌乘兴还,者番淤乐信难攀。

路人问我何乐此,我笑未答意自閒。

君不见桃花流水杳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

形式: 古风

游滴泉岩归饮佃家,醉后题壁

几家板屋自成村,乔木阴多绿叶繁。

入市人归儿候路,登山客至犬迎门。

盘飧味厚供园韭,社酒香浓接瓦盆。

醉后懵腾岩下石,却疑身在谢公墩。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元]韵

夜宿栖云岩

崱屴山门外,穿林一径分。

虫声春暖闹,竹露夜深闻。

水际沉孤月,松巅带片云。

禅堂清课早,香气遍氤氲。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