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夕同人再集青箬山楼

江气湖气两穆穆,合荡空城月气绿。

月光满城霜万屋,霜月如春此楼独。

楼瓦初有微霜声,烛气上逼霜点停。

微风吹来作微露,洒衣微带檐花馨。

斯时上座觞正行,下座美人弹玉筝。

玉筝斜雁十三柱,媚以芙蓉隔烟语。

芙蓉凄艳鞠华苦,忽变霜姿作春妩。

春姿旖旎谁边多,春声宛转春莺歌。

似愁桃叶阻江水,如怜柳絮漂湖波。

坐有髯者清泪下,满月当筵霜气泻。

霜华不上春鬟青,青鬟平对吴山横。

吴山月沈客欲醉,当筵花舞歌转清。

乌鸦唶唶飞满城,卷帘但有阑干星,湖气江气空冥冥。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十五夜在青箬山楼聚会的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月色、霜气、烛光、音乐以及自然景色的融合之美。

首句“江气湖气两穆穆”,开篇即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江水与湖泊的气息相互交融,为后续的景物描写奠定了基调。接着,“合荡空城月气绿”一句,将月光与城市融为一体,赋予月色以生命力,使之呈现出一种独特的绿色光泽,展现出月夜的独特魅力。

“月光满城霜万屋,霜月如春此楼独”两句,进一步描绘了月光洒满城市的景象,同时强调了楼阁在月光下的独特地位,仿佛在寒冷的冬夜中带来一丝春意。

“楼瓦初有微霜声,烛气上逼霜点停”描绘了楼阁上的霜声与烛光的对比,霜点在烛光的映照下显得格外静谧,营造出一种温馨而略带寒意的氛围。

“微风吹来作微露,洒衣微带檐花馨”则通过微风、露珠和檐花的香气,进一步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使整个场景更加生动。

接下来的几句,通过“上座觞正行,下座美人弹玉筝”描绘了宴会的热闹场面,玉筝的演奏与美人的歌声交织在一起,增添了宴会的雅致与欢乐气氛。

“玉筝斜雁十三柱,媚以芙蓉隔烟语”通过比喻手法,形象地描绘了玉筝的形状与演奏者的姿态,以及她们与周围环境的和谐之美。

“芙蓉凄艳鞠华苦,忽变霜姿作春妩”通过对比,表现了芙蓉从凄艳到霜姿的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带来的春意之美。

“春姿旖旎谁边多,春声宛转春莺歌”继续描绘春天的生机与活力,春姿与春声相得益彰,如同春莺的歌唱。

“坐有髯者清泪下,满月当筵霜气泻”描绘了一位长髯老者在满月之夜的感慨,其泪水似乎与周围的霜气相呼应,增添了一份深沉的情感色彩。

“霜华不上春鬟青,青鬟平对吴山横”通过对比,表现了春日的生机与山峦的静谧,形成了一种动态与静态的和谐。

“吴山月沈客欲醉,当筵花舞歌转清”描绘了月落时分,山间花舞,歌声转清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即将结束的宴席氛围。

最后,“乌鸦唶唶飞满城,卷帘但有阑干星,湖气江气空冥冥”通过乌鸦的叫声和星空的景象,以及湖气江气的空寂,结束了这一幅幅美丽的画卷,留给读者无限的想象空间。

整首诗通过对月色、霜气、音乐、自然景色以及人物情感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十五夜在青箬山楼聚会的独特魅力,既有视觉的美感,也有情感的深度,是一首富有意境和艺术感染力的佳作。

收录诗词(3925)

姚燮(清)

成就

著有《今乐考证》、《大梅山馆集》、《疏影楼词》。

经历

道光举人,以著作教授终身。治学广涉经史、地理、释道、戏曲、小说。工诗画,尤善人物、梅花。

  • 字:梅伯
  • 号:复庄
  • 籍贯:浙江镇海(今宁波北仑)
  • 生卒年:1805—1864

相关古诗词

过寓邻小园二章(其一)

散步微吟任所之,幽居未问主人谁。

败荷零芡大浮沼,密磴疏廊小葺篱。

斜日已凉蜂尽宿,竹梢微动鸟来窥。

许吾借得半间住,品画谈琴倦不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过寓邻小园二章(其二)

守坪老鹤不相猜,自试清声自啄苔。

须为地荒无过客,平看湖势有危台。

晚秋蟋蟀先灯语,避日芙蓉匿幕开。

白发朱翁腰尚健,明当与杖约俱来。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

且弗悲五解饯厉山人之吴门

劝君且弗悲,有酒君饮之。

劝君且弗愁,听我前致辞。

为君念家室,空庭秋草凄。

为君望川陆,落叶秋风吹。

顾君头上发,视君身上衣。

白云高高江水流,君将行矣不可留。

君将行矣不可留,明日望君天尽头,今日对君生烦忧。

君莫过采香泾,君莫上姑苏台。

泾上蘼芜憔悴不可掇,姑苏之台,麋鹿已死,但有啼乌哀。

乌啼雁飞,芙蓉欲落。

芙蓉欲落天欲霜,君之行矣,亦复何乐?

有酒君饮之,君还听我语。白云高高,飘风吹黍。

乱山如麻,大江横阻。

出入不可以同,今夜吾当梦随汝。

劝君弗悲吾已悲,泪下涔涔各如雨。

形式: 古风

晚发铁幢浦

斜阳不放高塔沈,烟江匹练漂流金。

暮云不使远山没,天杪残虹悬绿发。

华灯十万桃叶船,煜若烛龙眠长川。

蘋飔静戛水苍佩,柳响暗狎鹍红弦。

佩声在虚弦在梦,翠月当帆有岚冻。

客心与雁千里飘,楼影如鸥六朝送。

凄然倚舷吹短箫,黄姑挂河天泬寥。

秋风已摧木叶尽,馀气恐及吾鬓彫。

长年捩柁乘晚潮,凤城一握看浮瓢。

晚潮南下八十里,芙蓉正开若耶水。

红为芙蓉绿蘅芷,下有三十六鳞鲤,为我衔书到乡里。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