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景.秋高风怒号

万里秋风下,还惊扫地高。

不因茅屋怒,全向树梢号。

寥廓归云尽,荒寒晚吹豪。

黑摧淝水阵,白卷浙江涛。

过耳鸣鹘羽,连山掣戴鳌。

空林无落叶,拾得海凫毛。

形式: 排律 押[豪]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壮丽景象,通过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秋天的风势之大与自然界的动态之美。

首句“万里秋风下”,开篇即以“万里”二字展现秋风的广阔与浩荡,仿佛整个世界都被这秋风所覆盖,引人遐想。接着“还惊扫地高”,进一步强调了秋风的威力,它不仅吹拂大地,甚至能令高处也感受到其震撼力,表现出秋风的无所不至。

“不因茅屋怒,全向树梢号”两句,运用对比手法,前句写秋风在普通茅屋前似乎有所收敛,而后句则描绘其在树梢上肆意呼啸,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秋风的狂暴与自由。

“寥廓归云尽,荒寒晚吹豪”描绘了一幅秋夜的景象,云朵消散,晚风吹过荒凉之地,豪情万丈,既表现了秋夜的寂静与辽阔,又蕴含着一种豪迈的情感。

“黑摧淝水阵,白卷浙江涛”运用夸张的手法,将秋风比作摧垮淝水之战的军队和卷起浙江潮浪的力量,形象地展示了秋风的强大与威猛。

“过耳鸣鹘羽,连山掣戴鳌”则通过鹘鸟翅膀的拍打声和山岳被拉动的形象,进一步渲染了秋风的猛烈与震撼力,同时也展现了自然界中生命的活力与抗争。

最后,“空林无落叶,拾得海凫毛”两句,以空林无落叶的静谧景象与拾得海凫毛的意外发现,形成了动静结合的对比,既表现了秋日的宁静与和谐,又暗示了自然界的生生不息。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秋风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界的壮美与力量,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现象的深刻感悟和对生命意义的思考。

收录诗词(563)

刘辰翁(宋末元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别号须溪。南宋末年著名的爱国诗人。景定三年(1262)登进士第。他一生一生致力于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活动,为后人留下了可贵的丰厚文化遗产,遗著由子刘将孙编为《须溪先生全集》,《宋史·艺文志》著录为一百卷,已佚

  • 字:会孟
  • 籍贯:庐陵灌溪(今江西省吉安市吉安县梅塘乡小灌村)
  • 生卒年:1233.2.4—1297.2.12

相关古诗词

秋景.夜雨更秋风

世事惟孤枕,吾生尚转蓬。

共谁堪夜雨,何意更秋风。

已是霖铃苦,何当刻漏终。

又闻翻溟滓,不是滴梧桐。

衰壑鸣蛩外,寒灯落叶中。

忽明天似水,万里附冥鸿。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秋景.秋风生桂枝

又胜春风处,秋芳宇宙清。

由来天路远,几许桂枝生。

古道寒云色,空山落叶声。

忽看金粟缀,如在蕊宫行。

香入铜盘饮,根愁玉斧惊。

小山人倚袖,延伫不胜情。

形式: 排律 押[庚]韵

秋景.疏雨滴梧桐

疏雨兼长夜,巴山信未通。

寥寥深院落,滴滴在梧桐。

泪与檐相续,听如漏未终。

寒飘金井上,愁入碧阶空。

楚水孤蓬暝,吴宫落叶红。

霖铃南内晓,今古此声中。

形式: 排律 押[东]韵

秋景.风雨近重阳

白发惊秋晚,青云认故乡。

乾坤愁老眼,风雨近重阳。

吹得沾衣湿,寒添落帽狂。

未知明日是,还忆去年将。

北阙风流远,东篱世故长。

无人知叔子,登览自怜伤。

形式: 排律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