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明代学者陈献章所作,题为《读宛陵先生历览昔贤皆泯泯寻思鲁叟自波波(其四)》。诗中通过"波波泯泯不同时"描绘了历史人物的消逝与变迁,暗示时间的流转和人事的无常。"静久无忧动辄疑"表达了对静止与变动之间关系的思考,暗示世事难料,人们在平静中仍难免疑惑。
"圣人坐北吾遭逸"中的"圣人"可能象征着历史上的贤者或理想中的道德典范,而"吾遭逸"则传达出诗人觉得自己与这些贤者无缘,或者在追寻中感到疏离。最后两句"天下苍生怨望伊"揭示出诗人对社会大众对于未能得到贤人引领的普遍期待和抱怨,暗含对现实的忧虑和对理想的向往。
整体来看,这首诗寓言深刻,借历史与个人的对比,反映了作者对人生哲理的沉思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