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王昭君》由明代诗人魏偁所作,通过对王昭君这一历史人物的描绘,展现了其美貌与命运的对比,以及对权力与命运的深刻反思。
诗中开篇即以“王嫱有艳色,天下花不如”点出王昭君的绝世美貌,将她比作世间最美丽的花朵,引人入胜。接着,“饬身不自衒,寂历閒宫居”描绘了王昭君虽有倾城之貌,却低调自守,不张扬炫耀,独自在宫中寂寞生活的情景,体现了她的高洁品质和淡泊名利的态度。
“此时汉皇方召幸,丹青托人谓如镜”则描述了王昭君被汉皇召见的情景,通过“丹青托人谓如镜”这一比喻,既表现了王昭君的美貌,也暗示了她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权力的虚幻与现实的残酷。
“谁知宫女轻黄金,图像增妍偏称心”揭示了宫廷内部的复杂与矛盾,宫女们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牺牲他人,而王昭君的形象在画像中被刻意美化,满足了某些人的私欲。
“妾名一朝去,妾身留不住。琵琶马上断愁肠,汉日回看泪如注”表达了王昭君被迫远嫁异域的悲凉命运,琵琶声中蕴含着离别之痛,回望故国时泪水如注,展现了她内心的痛苦与无奈。
“妾命薄,冒黄尘。慎勿劳,吾皇神。画工误妾何足算,世有妨贤病国人”则是对王昭君命运的感慨与对权力者的警示,指出即使画工的失误也不能成为借口,因为这样的行为妨碍了贤能之士,损害了国家的利益。
整首诗通过对王昭君形象的塑造,不仅展现了她的美丽与悲剧命运,也反映了对权力、美与道德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思想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