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莎行(其二)

柳暗重门,花深小院。盆池昨夜新荷卷。

银床斜倚小屏风,吴波澄淡春山远。

纨扇风轻,薰炉烟断。日高睡起眉山浅。

尘侵鸾镜懒匀妆,谁人与整钗头燕。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翻译

柳树丛密遮掩重重门,小院深处花儿正繁。昨晚池塘中新荷才展开。
倚靠在银色的床榻上,斜对着小屏风,湖水如镜,映照着远方春天的山峦。
轻风拂过纨扇,熏香炉烟已消散。日头渐高,我慵懒地醒来,眉间的皱纹浅浅。
镜子上积满灰尘,懒得整理妆容,又有谁来帮我整理钗头的燕子呢?

注释

柳暗:形容柳树茂密,光线昏暗。
重门:多层或厚重的门,暗示深宅大院。
纨扇:用细丝或薄绸制成的扇子,象征夏日之物。
眉山浅:形容女子因睡眠不足而眉宇间显得疲倦。

鉴赏

这首宋词《踏莎行·其二》是晁端礼所作,描绘了一幅静谧而清幽的画面。开篇“柳暗重门,花深小院”,以暗淡的柳色和深深的小院,营造出一种静谧而略带寂寥的氛围。接着,“盆池昨夜新荷卷”,点明时间是初夏,荷花刚刚展开,透露出一丝生机。

“银床斜倚小屏风,吴波澄淡春山远”两句,形象地描绘了主人公慵懒的姿态,她斜靠在精致的银床边,凝视着湖面如镜的波光,远方的春山若隐若现,增添了画面的层次感和空间感。这里展现出女子的闲适与遐思。

下片“纨扇风轻,薰炉烟断”,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宁静,轻风吹动着纨扇,香炉中的烟雾已消散,暗示着时光的流逝和女子内心的孤寂。“日高睡起眉山浅”,通过描绘女子慵懒地醒来,眉宇间的浅浅愁绪,流露出她的倦怠和淡淡的哀愁。

最后两句“尘侵鸾镜懒匀妆,谁人与整钗头燕”,写女子因心情低落,连镜子都懒得照,更无人为她整理钗头的燕形装饰,表达了她的孤独和无人陪伴的失落感。整首词以细腻的笔触,刻画了一个独处闺中的女子形象,展现了宋词中常见的闺怨主题。

收录诗词(137)

晁端礼(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名一作元礼。因其父葬于济州任城(今山东济宁),遂为任城人。徽宗政和三年(1113),由于蔡京举荐,应诏来到京城。适逢宫禁中莲荷初生,他进《并蒂芙蓉》词,大得徽宗称赏。于是以承事郎为大晟府协律。黄称他"与万俟雅言(咏)齐名,按月律进词"(《唐宋诸贤绝妙词选》卷七)。未及供职即病逝

  • 字:次膺
  • 籍贯:开德府清丰县(今属河南)
  • 生卒年:1046~1113

相关古诗词

踏莎行

骂女嗔男,呼奴喝爪。新来司户多心躁。

家中幸自好熙熙,眉儿皱著乾烦恼。

饱喜饥嗔,多愁早老。古人言语分明道。

剩须将息少孜煎,人生万事何时了。

形式: 词牌: 踏莎行

如梦令

又是青春将暮。望极桃溪归路。

洞户悄无人,空锁一庭红雨。凝伫。凝伫。

人面不知何处。

形式: 词牌: 如梦令

醉蓬莱(其三)

乍酒醒孤馆,梦断幽窗,嫩凉天气。

潇洒情怀,想乡关迢递。

一枕清风,半帘残月,是闷人滋味。

南浦离多,东阳带缓,新来憔悴。

因念当时,乱花深径,画楫环溪,屡陪欢醉。

踪迹飘流,顿相望千里。

水远山高,雁沈鱼阻,奈信音难寄。

吟社阑珊,酒徒零落,重寻无计。

形式: 词牌: 醉蓬莱

醉蓬莱(其二)

看梅梢初动,池面冰澌,小春时候。

当日生贤,庆皇家忠厚。

龙种殊常,照人眉宇,似汝阳端秀。

世取贤科,胪传圣语,增光华胄。

天汉灵源,最为亲近,茅土真封,旧时传授。

开府新恩,拜除书非久。

鸣佩拖绅,曳香摇翠,向画堂称寿。

物外光阴,樽前笑语,年年依旧。

形式: 词牌: 醉蓬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