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学人三十首(其二十八)

巨鱼争洪波,细鳞集蹄涔。

巨细虽各别,共此朝暮心。

我生复何营,空林张素琴。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鉴赏

这首诗以自然界的巨鱼与细鳞为喻,描绘了它们在洪波中与蹄涔中的生存状态,尽管大小不同,却共同面对着朝暮的变化。诗人借此表达了对生命本质的思考,无论个体如何微小或庞大,在时间的长河中都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与变迁。

“巨鱼争洪波,细鳞集蹄涔。”这两句生动地展现了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景象。巨鱼在汹涌的波涛中奋力挣扎,而细鳞则在浅水区聚集。这里运用对比手法,既展示了生命的多样性和适应性,也暗示了自然界中弱肉强食的法则。

“巨细虽各别,共此朝暮心。”这两句进一步深化了主题,指出尽管巨鱼和细鳞在体形上存在显著差异,但它们都共同经历了日出日落的循环,象征着生命的普遍性和共通性。这种共通性超越了个体差异,强调了生命在时间流逝面前的平等。

“我生复何营,空林张素琴。”最后两句转向了诗人的自我反思。他提出的问题“我生复何营”,意即人生的意义是什么?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诗人选择了在空寂的林间弹奏素琴,这不仅是一种艺术的表达,也是一种心灵的寄托。通过音乐,诗人试图在自然的宁静中找到内心的平静与解答,表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深思和追求。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界的景象和诗人的自我反思,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个体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时间长河中寻找内心平静的主题。它既富有哲理,又充满了对自然美的赞美,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美学特征。

收录诗词(1490)

释函可(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示学人三十首(其二十九)

片云起前山,飞来复飞去。

日夕众鸟栖,微风息庭树。

我心与之然,淡寂冥群虑。

形式: 古风

示学人三十首(其三十)

子规啼不息,中情谅无极。

鲜血流树枝,入地深一尺。

去去复何云,月来山寂寂。

形式: 古风

与藏主夜谈三首(其一)

道穷易感恩,况有一片意。

谈深忘夜寒,皎月从中起。

心期正未涯,人世薄于纸。

形式: 古风

与藏主夜谈三首(其二)

高林不择鸟,大海不择流。

流多海益深,鸟多林益稠。

达人贵胸襟,毋为细琐求。

形式: 古风 押[尤]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