蓑亭为飓风所摧

葵叶为蓑蓑在身,风吹不去长随人。

蓑为亭子风不许,捲入空冥要吹汝。

天生葵叶作君蓑,汝不被蓑蓑自去。

蓑归来兮休乱飞,吾将以尔为毛羽。

白茸茸兮似鹭鸶,伏芦花兮无人知。

以笠为亭无不可,吾生无分居茆茨。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葵叶制成的蓑衣在飓风中的命运,以及诗人对自然与生命之间关系的深刻思考。

首句“葵叶为蓑蓑在身”,以“葵叶”为起点,巧妙地引入了蓑衣这一主题,暗示了自然界的物质可以转化为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接着,“风吹不去长随人”一句,生动地展现了蓑衣在风中紧贴身体的形象,同时也暗喻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依赖。

“蓑为亭子风不许,捲入空冥要吹汝。”这里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赋予了蓑衣以生命,它仿佛是一个亭子,但飓风不允许它静止,而是将它卷入了虚空之中。这种描述不仅增加了诗歌的动态感,也寓意着自然界力量的强大与不可抗拒。

“天生葵叶作君蓑,汝不被蓑蓑自去。”诗人在此表达了对自然规律的尊重和对生命的思考。葵叶本是自然生长的一部分,而成为蓑衣则是人类利用自然的结果。然而,当自然的力量展现时,蓑衣的命运便不由自主,这引发了对生命与自然关系的深思。

“蓑归来兮休乱飞,吾将以尔为毛羽。”诗人希望蓑衣能够归于平静,不再随风飘荡,而是将其视为自己的一部分,赋予其新的意义——作为羽毛,象征着自由与飞翔的可能性。

“白茸茸兮似鹭鸶,伏芦花兮无人知。”这一句通过比喻,将蓑衣比作鹭鸶,形象地描绘了其在芦花中隐藏的姿态,既表现了蓑衣的美丽,也暗示了其在自然中的隐匿状态。

“以笠为亭无不可,吾生无分居茆茨。”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态度和对自然的向往。无论是以笠为亭,还是居住在茅草屋中,都是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这不仅是对蓑衣命运的反思,也是对简单、自然生活方式的赞美。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蓑衣的命运变化,探讨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在面对自然力量时,人类应当持有的态度和生活方式。语言生动,寓意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命、自然和存在的深刻洞察。

收录诗词(6717)

屈大均(明末清初)

成就

诗有李白、屈原的遗风。著作多毁于雍正、乾隆两朝,后人辑有《翁山诗外》、《翁山文外》、《翁山易外》、《广东新语》及《四朝成仁录》,合称“屈沱五书”。

经历

与陈恭尹、梁佩兰并称“岭南三大家”。曾与魏耕等进行反清活动。后为僧,中年仍改儒服。

  • 称谓:广东徐霞客
  • 字:翁山、介子
  • 号:莱圃
  • 籍贯:广东番禺
  • 生卒年:1630—1696

相关古诗词

少谷(其一)

早黏将及秋分熟,飓风吹去三分谷。

今岁沙田又少收,一冬祗可充饘粥。

耕不逢年奈命何,家贫幸未买田多。

空惭妇子长饥汝,更使无衣带薜萝。

形式: 古风

少谷(其二)

去年阳月无壬子,留寒到春寒不已。

一春况复阴雨多,冻与大冬冰雪似。

诸花未见发根荄,兰叶才开三四耳。

荷锄种豆且莫早,土膏虽动亦冻死。

立春不得一朝晴,今岁农夫又已矣。

白头饥馁复何极,苦与蛴螬争一李。

于陵矫廉人尽笑,只有辟纑是知己。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沟壑行

岭南三月桐未华,柳才生发青鬖髿。

緤布欲裁无棉絮,冷淘欲作无槐芽。

雨多天乔皆烂死,一春花蘤失红紫。

水潦不忧却忧旱,春雨未应逢甲子。

农夫奔走争祈晴,吉贝豆苗伤已矣。

已过清明十馀日,苦寒尚与龙荒似。

餐眠谁问浣花翁,一日素书三四纸。

抵死饥寒不忍言,甘心沟壑今如此。

形式: 古风

食蕨(其一)

雨多蕨芽肥不已,拳曲重重毛色紫。

一夕雷惊总怒生,茎茎看与龙头似。

畲人采得兼香蕈,殷勤持向从阳市。

无人肯买充盘餐,多为性寒损肌理。

清斋我久绝膏腴,不为逃禅学妙喜。

高堂往日好伊蒲,野蔌山肴思所嗜。

肉味乾濡未忍甘,姜桂相滋今疾止。

鸡豚无复佐晨羞,蔬食从今至没齿。

寸寸春葱总断肠,枝枝冬笋休生矣。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