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僧人深入修行的旅程与心境。首联“已向曹溪展法龙,还寻仙峤托高踪”中,“曹溪”是佛教圣地,象征着高深的佛法境界;“仙峤”则暗示了追求超凡脱俗的生活。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僧人从世俗走向修行之路的决心。
颔联“寒敲石火怜光灭,净掬泉香厌水浓”运用了生动的自然景象来比喻僧人的内心世界。寒夜中的石火象征短暂而珍贵的光明,僧人对其感到怜惜,暗示了对世间美好事物的珍惜与留恋。而“净掬泉香厌水浓”则表达了对纯净之美的追求,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体现了僧人内心的清净与淡泊。
颈联“丹灶月明宵卓锡,铁桥烟断午闻钟”进一步描绘了僧人在修行过程中的生活场景。月明之夜,僧人独自在丹灶旁修行,铁桥上的烟雾在正午时分散去,远处传来钟声,这些细节都充满了禅意,展现了僧人修行的孤独与专注。
尾联“芙容四百俱幽绝,知尔禅栖若个峰”以“芙容”(芙蓉)象征高洁与美丽,将四百座山峰比作僧人修行的场所,强调了僧人所处环境的幽静与绝美,同时也表达了对僧人禅修之地的赞美与向往。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僧人修行生活的细腻描绘,展现了其对佛法的虔诚追求和对自然美景的深刻感悟,充满了浓厚的禅宗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