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秋忆(其十二)

凄凄寒月照宫门,十二钗环掩泪痕。

露草不沾仁义血,秋花空怨弟兄魂。

逆奴岂是封侯骨,烈女何曾解讼冤。

子弟八千徒有力,青天无路报恩人。

形式: 七言律诗

鉴赏

这首诗以凄凉的寒月为背景,描绘了一幅宫廷的悲凉景象。首句“凄凄寒月照宫门”便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寒冷的月光洒在宫门之上,营造出一种孤寂与哀伤的氛围。接着,“十二钗环掩泪痕”一句,通过宫女的形象,进一步加深了这种情感的表达,她们的眼泪被金钗环遮掩,却无法掩饰内心的痛苦和悲伤。

“露草不沾仁义血,秋花空怨弟兄魂。”这两句诗运用了象征手法,将露水、秋花与仁义、兄弟之情相对比,表达了对不公与悲剧的深刻感慨。露水虽清,却不能承载仁义之血的重量;秋花虽美,却只能空自哀叹失去的兄弟灵魂。这种对比强烈地突出了主题,即正义与亲情的缺失所带来的无奈与悲哀。

“逆奴岂是封侯骨,烈女何曾解讼冤。”这两句诗则从另一个角度探讨了社会的不公与个体的无力感。逆奴并非封侯的料,烈女也无法解决诉讼的冤屈,这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底层人民的苦难与不平,以及他们面对强权时的无助。

最后,“子弟八千徒有力,青天无路报恩人。”这一句诗将目光转向了更广阔的群体,指出即使有八千子弟拥有力量,却也找不到一条通向公正的道路来报答恩人。这句话不仅深化了对社会不公的批判,也表达了对正义与公平的渴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宫廷、自然景物以及社会现象的描绘,深刻揭示了明代社会的某些深层次问题,如权力的不平等、正义的缺失以及个体在强大社会结构面前的无力感。诗人以细腻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力,展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收录诗词(89)

屈士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羊城秋忆(其十三)

霏霏凝露滴残秋,叶底螳螂计已周。

不谓利才奴有辈,讵知入蜀已无刘。

迷楼肉阵悲姝子,隋苑吴宫惜莫愁。

十斛明珠徒买恨,夜来台地觅风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尤]韵

羊城秋忆(其十四)

日冷江空走暮烟,霏霏吹叶下平田。

荒城月淡夜无色,翠幕凉生秋可怜。

铜雀台高悲楚殿,彩虹桥断咽秦川。

伤心惟有香山树,作客归来一惘然。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羊城秋忆(其十五)

怪风吹雨入松窗,数万王师返桂泷。

肯信泮池为止水,敢云珠海是乌江。

十千酒债赊蛮市,八百钟声渡海幢。

悔不知情凉幻化,火坑无路毒龙降。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江]韵

羊城秋忆(其十六)

何堪事事忆前朝,芳草王孙马首骄。

镜破乐昌终有会,珠还合浦已无聊。

巢空岂见遗完卵,树老曾无发旧条。

十二阑干秋水碧,月明犹记教吹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萧]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