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阻风

三月莺花尽,江村直似秋。

阴从亭午合,风挟暮潮留。

水气㑴厓上,寒声在树头。

长年仍益缆,水宿亮多忧。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三月时节,江村景象如同深秋,透露出一种凄凉与静谧之感。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自然界的细微变化,以及由此引发的内心情感波动。

首句“三月莺花尽”,点明季节转换,春日的繁华已逝,莺歌燕舞不再,转而呈现出一种萧瑟的氛围。“江村直似秋”则进一步强调了这种转变,江边的小村落仿佛一夜之间进入了秋天,给人一种时间流转、季节更替的深刻感受。

接着,“阴从亭午合,风挟暮潮留”两句,通过描述正午时分云层聚集,傍晚潮水滞留的情景,营造了一种沉闷、压抑的环境。这里的“阴”不仅指天气的阴暗,也暗示了诗人内心的阴郁情绪。“挟”字生动地描绘了风力之强,将潮水紧紧束缚,无法自由退去,这也象征着诗人被某种难以摆脱的困扰所困。

“水气㑴厓上,寒声在树头”两句,进一步渲染了环境的冷寂与孤清。水汽在山崖上弥漫,寒风吹过,树叶发出阵阵声响,这些自然界的元素共同构建了一个寒冷、孤独的场景,让人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寂寞与无助。

最后,“长年仍益缆,水宿亮多忧”表达了诗人长时间被困于江边,无法前行的无奈与忧虑。这里的“缆”指的是系船的绳索,诗人通过“益缆”这一动作,形象地表现了自己被束缚的状态。同时,“水宿”即夜宿江边,而“亮多忧”则直接点明了诗人内心的忧虑与不安。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描绘江村的自然景象,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情感体验,展现了面对困境时的孤独、忧虑与挣扎,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和深刻的哲理思考。

收录诗词(741)

姚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

  • 字:姬传
  • 籍贯:安徽桐城
  • 生卒年:nài)(1731~1815

相关古诗词

过程鱼门墓下作

忆挈柔豪就石渠,春风花药袭襟裾。

随珠荆玉多奇士,金匮名山见异书。

霄汉几人成令仆,沧洲吾道在樵渔。

独君埋骨青山隧,长鬣松呼似识余。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送江宁郡丞王石丈运饷入蜀

使传驱天府,家声长地官。

书名留御墨,急病在衷丹。

行受专城寄,宁辞报国难。

天从秦岭窄,身入栈云寒。

转饷千峰里,传餐万木端。

才猷经事大,体骨积劳安。

忆㫺趋阶序,初欣见羽翰。

山邱嗟岁往,风义值江干。

短发飘藤架,长歌共药阑。

亭皋春寂寞,阁道路巑岏。

凉燠车中换,情怀事外宽。

吾衰君自壮,谈笑去征鞍。

形式: 排律 押[寒]韵

题梦楼集

与君交久无如我,并到头童白颔髭。

事业铭钟都未逮,林泉投绂却非迟。

燕关秋气联吟袂,江寺潮声接卧帏。

五十年閒都忆起,一镫廿四卷中诗。

形式: 七言律诗

送陈东浦方伯自江宁移任安徽三十二韵

衡岳群舒地,横江六代都。

风烟通上下,民俗别荆吴。

驻节方从化,移辕有待苏。

生申元四国,借寇岂私吾。

白下公初莅,黄中信早孚。

从容文礼乐,谈笑奠江湖。

小察羞誇智,吁猷始作谟。

五年休息意,四境荡平途。

爱士怜弹铗,知音辨滥竽。

古风宣頀夏,伪体辟榛芜。

岂以文防政,真看效是儒。

甘棠方苃舍,瓠子计搴刍。

天语褒丹凤,人心絷白驹。

皖公先在望,泗上且须臾。

四载俄安宅,双旌遂载驱。

同州淮海合,分省井疆殊。

作伯临诸帅,投閒有一夫。

登龙惭郭泰,伏鹄愧南趎。

江远林烟澹,霜初岸草枯。

远偕迎竹马,近即送樯乌。

回首思乡郡,倾心仰大炉。

土风兼侠武,邻域急军需。

狗有生氂逸,人无佩犊粗。

依仁谐众愿,舞德况微躯。

剧邑将辞醴,归村更饮酺。

瓶开惟说尹,襁负共将雏。

九派浔阳会,千峰天柱孤。

词源瞻几杖,坐上又醍醐。

此地朱訾口,他时北斗枢。

旬宣宁楚尾,羽翼上天衢。

业广同环海,恩周讵向隅。

形容群作颂,传咏慰吴歈。

形式: 排律 押[虞]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