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顺之琴者

阴阴花院月,耿耿兰房烛。

中有弄琴人,声貌俱如玉。

清泠石泉引,雅澹风松曲。

遂使君子心,不爱凡丝竹。

形式: 古风

翻译

月色下的花院幽深宁静,屋子里烛光闪烁。
其间有人在弹琴,声音和容貌都如美玉般温润。
琴音如清冷的泉水流淌,又似风中松树的雅致曲调。
因此,君子之心被深深吸引,不再喜爱世俗的管弦乐曲。

注释

阴阴:形容环境昏暗、宁静。
耿耿:形容烛光明亮的样子。
兰房:华丽或高雅的居室。
弄琴人:弹琴的人。
声貌俱如玉:声音和容貌都美好如玉。
清泠:形容声音清澈冷冽。
石泉引:像山石间流淌的泉水,比喻琴音。
雅澹:高雅淡泊。
风松曲:像风吹松树的声音,形容琴音的意境。
君子:品德高尚的人。
凡丝竹:泛指世俗的音乐,丝指弦乐器,竹指管乐器。

鉴赏

这是一首描绘深夜院中月色与兰房烛光的诗句,通过对比鲜明的意象来表达一种超凡脱俗的情感体验。首先,“阴阴花院月”和“耿耿兰房烛”设置了一个静谧而又神秘的夜晚场景,其中“阴阴”与“耿耿”两词都用来形容微弱而持久的光线,营造出一种宁静致远的氛围。接着,“中有弄琴人,声貌俱如玉”一句则引入了一个在这宁静夜晚中弹奏古琴的人物,通过“声貌俱如玉”来形容其声音和外貌都如同美玉般纯净无瑕,强化了场景的艺术氛围。

诗歌的后半部分“清泠石泉引,雅澹风松曲”则进一步渲染了这一环境,其中“清泠石泉引”暗示着泉水清脆的声音,而“雅澹风松曲”则使人联想到和谐而又清新的风声与松林之音,构建了一种自然与艺术的完美融合。

最后,“遂使君子心,不爱凡丝竹”表达了诗人对于这种超脱世俗、纯净高雅艺术氛围的向往和追求。在这样的环境下,即便是普通的音乐(“凡丝竹”)也无法吸引君子的心灵,因为他们已经被更高层次的艺术感动。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夜晚静谧景象的细腻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高雅艺术与自然之美的深厚情感,以及对于超凡脱俗生活的向往。

收录诗词(2943)

白居易(唐)

成就

不详

经历

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

  • 字:乐天
  • 号:香山居士
  • 生卒年:772年-846年

相关古诗词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寄乐天

贤愚类相交,人情之大率。

然自古今来,几人号胶漆。

近闻屈指数,元某与白乙。

旁爱及弟兄,中权避家室。

松筠与金石,未足喻坚密。

在车如轮辕,在身如肘腋。

又如风云会,天使相召匹。

不似势利交,有名而无实。

顷我在杭岁,值君之越日。

望愁来仪迟,宴惜流景疾。

坐耀黄金带,酌酡赪玉质。

酣歌口不停,狂舞衣相拂。

平生赏心事,施展十未一。

会笑始哑哑,离嗟乃唧唧。

饯筵才收拾,征棹遽排比。

后恨苦绵绵,前欢何卒卒。

居人色惨淡,行子心纡郁。

风袂去时挥,云帆望中失。

宿酲和别思,目眩心忽忽。

病魂黯然销,老泪凄其出。

别君只如昨,芳岁换六七。

俱是官家身,后期难自必。

形式: 古风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寄问刘白

正与刘梦得,醉笑大开口。

适值此诗来,欢喜君知否。

遂令高卷幕,兼遣重添酒。

起望会稽云,东南一回首。

爱君金玉句,举世谁人有。

功用随日新,资材本天授。

吟哦不能散,自午将及酉。

遂留梦得眠,匡床宿东牖。

形式: 古风 押[有]韵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兴因报问龟儿

冬旦寒惨澹,云日无晶辉。

当此岁暮感,见君晨兴诗。

君诗亦多苦,苦在兄远离。

我苦不在远,缠绵肝与脾。

西院病孀妇,后床孤侄儿。

黄昏一恸后,夜半十起时。

病眼两行血,衰鬓万茎丝。

咽绝五脏脉,瘦消百骸脂。

双目失一目,四肢断两肢。

不如溘然逝,安用半活为。

谁谓荼檗苦,荼檗甘如饴。

谁谓汤火热,汤火冷如澌。

前时君寄诗,忧念问阿龟。

喉燥声气窒,经年无报辞。

及睹晨兴句,未吟先涕垂。

因兹涟洳际,一吐心中悲。

茫茫四海间,此苦唯君知。

去我四千里,使我告诉谁。

仰头向青天,但见雁南飞。

凭雁寄一语,为我达微之。

弦绝有续胶,树斩可接枝。

唯我中肠断,应无连得期。

形式: 古风

和微之诗二十三首.和晨霞

君歌仙氏真,我歌慈氏真。

慈氏发真念,念此阎浮人。

左命大迦叶,右召桓提因。

千万化菩萨,百亿诸鬼神。

上自非相顶,下及风水轮。

胎卵湿化类,蠢蠢难具陈。

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

无论善不善,岂间冤与亲。

抉开生盲眼,摆去烦恼尘。

烛以智慧日,洒之甘露津。

千界一时度,万法无与邻。

借问晨霞子,何如朝玉宸。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