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陂塘.题萧佛意补衲庵图

问头陀、一身无著,水田衣在何处。

八方都坐惊烽里,那有禅龛容住。君听否。

已涧底浮尸,尚自刊章捕。穷檐恁苦。

又满市夷歌,酒边罢簺,城上奏笳鼓。

幡然笑,是事从头先误。此官今为谁做。

心如蕉叶风撕尽,破得千头万绪。勤自补。

仿石恪维摩,风雪黄岩路。谁宾谁主。

请折脚铛边,袈裟伴我,枯坐万松处。

形式:

鉴赏

这首诗名为《买陂塘·题萧佛意补衲庵图》,是清代末年至近代初的赵熙所作。诗人以质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僧人生活与内心世界的画面。

首句“问头陀、一身无著”,询问的是一个身无定所、超脱世俗的僧人,他的简朴衣物在哪里。接着,“水田衣在何处”暗示了僧人的生活可能与农耕为伴,体现了佛教修行中的苦行精神。

“八方都坐惊烽里,那有禅龛容住”表达了战乱频仍的时代背景,僧人的清净之地也被战争的喧嚣打破,无法找到安宁的禅房。“君听否”引出下文,描述僧人在艰难环境中仍坚持佛法,甚至在涧底漂泊,还要刊刻经文。

“穷檐恁苦”描绘了僧人的生活环境艰苦,街头巷尾充斥着异族歌声,酒肆和城墙上传来各种声音,形成鲜明对比。诗人感叹世事变迁,僧人的心境如同被风吹尽的芭蕉叶,复杂纷扰。

“此官今为谁做”暗指僧人放弃世俗官职,选择清修的生活。“心如蕉叶风撕尽”再次强调内心的净化与坚韧。“勤自补”表达出僧人自我修补、自我救赎的决心,效仿石恪维摩,即使在风雪黄岩的艰辛路上,也坚守信念。

最后,“谁宾谁主”揭示出诗人对僧人与自然、禅修与生活的思考,希望能在僧人的破衲庵中,与他一同枯坐于万松之下,寻求心灵的宁静。

整体来看,这首诗通过描绘僧人的生活状态,表达了对世事变迁、人生选择的深沉感慨,以及对超脱尘世、追求内心平静的向往。

收录诗词(574)

赵熙(清末近现代初)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湘春夜月.帘

挂双扉。一层真是天涯。

秪惜隔住花关,关不住相思。

出外小红先笑,道海棠吹落,没个人知。

妒猧儿巧入,仙裙瞥露,银蒜声低。

生来命薄,香斑竹子,曾渍湘妃。

化作波纹,任数遍千条万缕,愁样丝丝。

香消夜永,料汉宫门巷如斯。

荡漾处,便真珠织就,衔花燕子,都要嫌伊。

形式:

月边娇.美人小相

春影华鬘竟不分,三生修来如此。

黛痕山笑,红窠露饱,何限六朝风致。

瘦绝单衫,又妙是清和天气。

家常梳裹,透雪腕,双笼珠子。

似曾相识非耶,镜中依约,圣湖烟翠。

淡妆无语,香霏欲滴,无法安他名字。将身靠几。

任起坐都如人意。桃花小样,请戏猜年纪。

形式:

渡江云.柳

双溪红雨过,绿烟金穗,燕子掠晴沙。

小风三月影,袅袅腰肢,春醉美人斜。

心中万缕,绾离愁、不在天涯。

归卧久、罢官陶令,垂老尚无家。悲笳。

妖烽剑阁,劫火夔关,定杨椿系马。

吟不尽、金城过客,板渚栖鸦。

前生做下江潭梦,算七年、人去京华。

天万里,青门岁岁飞花。

形式:

满庭芳.柳

怨锁纤眉,愁萦倦眼,十载憔悴东风。

梦迟云阻,莫谩与寻踪。

闻道隋堤旧路,曾当时、吹絮濛濛。

凭阑处,斜阳密霭,都在断肠中。

楼空凝望久,飘残树色,疏到帘栊。

黯芳陌空牵,别恨重重。

便乞流莺唤住,声未歇、春去匆匆。

还惆怅,尘回月上,依恋与人同。

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