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松崖隐者

沧江之水清如空,长林沓嶂高巃嵷。

何人于此憩幽寂,白云满地迷行踪。

层崖苍苍如积雪,巨灵手擘芙蓉裂。

苍官须鬣老岁寒,地位清高两孤绝。

根蟠重阴神鬼会,节抱太始冰霜结。

上有六月天风声,下有百尺之玄冰。

门前夜半山月落,子规叫绝烟霏冥。

隐君此意人莫识,高比青松坚比石。

石上薜萝聊可衣,松根茯苓谁与食。

隐君隐君百不忧,子之于世知何求。

栋梁砥柱或见用,万牛回首如山丘。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隐居在松崖之上的隐者的生活环境和心境。开篇以“沧江之水清如空,长林沓嶂高巃嵷”两句,勾勒出一幅静谧而深远的画面,江水清澈,山峦叠嶂,为隐者营造了一个远离尘嚣的宁静世界。接着,“何人于此憩幽寂,白云满地迷行踪”,进一步渲染了隐者的孤独与超脱,白云满地,似乎连行踪都难以寻觅,突显其隐居生活的神秘与自由。

“层崖苍苍如积雪,巨灵手擘芙蓉裂”两句,通过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岩石的壮丽与险峻,仿佛是大自然的杰作,展现出隐者所处环境的雄伟与壮美。随后,“苍官须鬣老岁寒,地位清高两孤绝”,将松树拟人化,形容其历经岁月的洗礼,依然挺拔坚韧,象征着隐者高尚的品格和独立的人格。

“上有六月天风声,下有百尺之玄冰”两句,进一步展示了隐居环境的极端与严酷,无论是高处的凛冽寒风,还是低处的深藏玄冰,都暗示了隐者生活条件的艰苦,同时也衬托出其坚韧不拔的精神风貌。

“门前夜半山月落,子规叫绝烟霏冥”描绘了夜晚山中月落,子规啼鸣的景象,营造出一种静谧而又略带凄凉的氛围,隐喻着隐者内心的孤独与对自然的深切感悟。

最后,“隐君此意人莫识,高比青松坚比石。石上薜萝聊可衣,松根茯苓谁与食”四句,直接表达了对隐者生活方式的赞美,将其比作青松和磐石,坚韧不屈,同时又以石上的薜萝和松根的茯苓,隐喻隐者虽身处荒野,却自给自足,生活简朴而自在。

“隐君隐君百不忧,子之于世知何求。栋梁砥柱或见用,万牛回首如山丘”则是对隐者内心世界的深刻揭示,他不为世俗所累,追求内心的平静与自由,即使被世人误解,也无怨无悔。同时,也暗示了隐者可能在关键时刻会被世人所用,展现其深藏不露的智慧与能力。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隐居环境的描绘和隐者内心世界的刻画,展现了元代文人对于隐逸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与赞美,体现了中国古代文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哲学思考。

收录诗词(107)

于立(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范宽小雪山

山人昔日住山中,山中酒熟蒲萄红。

山人醉卧呼不醒,浩荡十日吹天风。

梦驾天风度寥泬,贝阙珠宫互明灭。

玉龙千尺拥冰髯,手挹银河弄明月。

仙人劝我金屈卮,更吹白玉双参差。

东风琪树花如雪,千片万片凌空飞。

恍恍魂神逐烟雾,起来却蹋孤山路。

瑶华满地不堪拾,骑驴直上梅花墓。

范宽善画老有神,恍然见我梦中身。

烦君更向溪桥畔,为写当时踏雪人。

形式: 古风

题张戡猎兔图

八月九月天雨霜,北风吹沙边草黄。

骍弓白羽黄金镝,虎皮蒙鞍悬两狼。

契丹小儿头半秃,生来湩饮常食肉。

弯弓射猎不遗镞,阿㕙但遣韩卢逐。

解鞍野食仍割鲜,止息还依沙草边。

同唱胡歌作胡语,醉来却枕穹庐眠。

嗟哉尔㕙良独苦,致身三月如何补。

纵然用作管城君,秦人少恩弃如土。

形式: 古风

分得乌夜啼送朱长元赴胶州同知

城头乌夜啼,还过上林栖。

上林高树多好枝,归飞哑哑东复西。

起看江月沈江底,使君远游中夜起。

软红陌上踏青阳,快马犹龙车似水。

乌夜啼,啼送君。

驱车出门风欲薰,东方日出如车轮。

形式: 古风

题花蕊夫人像

玉屑丹砂和獭髓,一点殷红养花蕊。

冰肌玉骨自生凉,不信流年去如水。

火旗晓压降王道,贝阙珠宫长秋草。

摩诃池上又西风,流红不向人间老。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