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子祇自夜来风气又作肿连颐颔热发心脾无以豁其烦襟徒自乐于酣咏旋书在纸不觉成篇又获五章皆依前韵达诚而已何足为诗而惜经苦心忍作弃物入门遽绝既缘知己之获伸束手终降尚以疲兵而再战三思无取一笑有馀昔汉室大将军有长揖之客今我朝大丞相有属和之生皆一时之美也不亦可乎(其五)

忽厌菱花太皎如,黳髯新白十茎馀。

主恩空在丹心感,动籍终无一字书。

出塞鼓旗犹转战,近胡桑柘颇稀疏。

何因别奋陈汤策,北逐天骄瀚海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翻译

忽然觉得菱花镜子太明亮,黑胡子中新添了十几根白发。
虽然心中充满对皇恩的感激,但始终没有机会上书表达。
边塞的战鼓旗帜还在激烈地战斗,靠近胡人的地方树木稀疏。
为何不能像陈汤那样再次奋起,向北驱逐那些在瀚海居住的天骄之敌。

注释

忽厌:忽然感到厌倦。
菱花:古代镜子的名称。
黳髯:黑胡子。
新白十茎馀:新长出的十几根白头发。
主恩:皇上的恩惠。
丹心:赤诚的心。
动籍:动笔写信。
一字书:一封书信。
出塞:出征到边塞。
鼓旗:战鼓和旗帜。
犹转战:仍在战斗。
近胡:靠近胡人地区。
桑柘:桑树和柘树,泛指树木。
何因:为何。
陈汤:西汉将领,曾击败匈奴。
策:策略。
天骄:对北方游牧民族的蔑称。
瀚海:大沙漠,这里指北方边疆。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文学家李至的作品,体现了诗人对国家大事和个人情感的深刻体验。从鉴赏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分几个层面进行分析。

首先,诗中的“忽厌菱花太皎如”一句,表达了一种突然之间对过于明亮或华丽的事物感到疲惫的情绪,这里可能是借菱花的洁白来形容某种事物或情感的纯净,但这种纯净已经超出了诗人所能承受的范围。紧接着的“黳髯新白十茎馀”则描绘了一位老者的形象,头发斑白如霜雪,这不仅是对外貌的描写,也反映了时间流逝和生命的苍老。

其次,“主恩空在丹心感,动籍终无一字书”表达了诗人对于君恩的深切怀念与感激,但这种情感又无法通过文字来表达。这里的“丹心”象征着忠诚和赤胆忠心,而“动籍终无一字书”则显示出一种语言的局限,强调内心的情感远超过言语所能承载。

再看“出塞鼓旗犹转战,近胡桑柘颇稀疏”两句,这里的“出塞”指的是边塞之外,即国界以外的地方,“鼓旗”则是战争的象征。诗人通过这两句话描绘了一种持续不断的战争氛围,同时也透露出一种对于战事频仍、民生不安的忧虑与无奈。

“何因别奋陈汤策,北逐天骄瀚海居”则是诗人对于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怀有敬仰之情,他们愿意像古代的大将军一样,驰骋疆场,为国为民而战。这里的“何因”表达了诗人的困惑和自问,他可能在寻找那种伟大的精神动力。

最后,“别奋陈汤策”一句中,“别奋”意味着再次挥师北伐,而“陈汤策”则是指古代名将陈汤的军事谋略。诗人通过这样的表达,展示了自己对于历史英雄人物的仰慕,以及希望重现他们精神风貌的愿望。

整首诗充满了对个人情感与国家大义的深刻思考,同时也展现了诗人的文学功底和艺术造诣。

收录诗词(90)

李至(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仆射相公以望重位高识分知足因书台抱遽成雅章清苦振琼烂如裁锦猥蒙宠示实动荣观辄述鄙怀仰依高韵

霜毛种种已难簪,圣代归田又未甘。

今日忝尘何啻足,昔年贫贱尽曾谙。

图书府里闲堪爱,骚雅门中乐自耽。

唯恨病来春枉过,花前辜负旧醺酣。

形式: 七言律诗 押[覃]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