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壁手印篇

汉香飞入乌孙国,踰白龙堆行绝域。

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壁。

灵壁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

神飙吹影高撩秋,提云欲补中原月。

穹庐作室墙以旃,佩环魂托胡歌传。

当时双泪洒成血,血成碧色苔花坚。

青冢相望去不归,归时定化黄鹄飞。

千年恨隔毡城梦,汉使者过空沾衣。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元代诗人钱惟善的《灵壁手印篇》,以独特的视角和丰富的想象,描绘了历史与自然的交融,以及对遥远边疆的深情凝望。

诗中开篇“汉香飞入乌孙国”,以“汉香”象征着中华文化的深远影响,穿越时空,飘散至遥远的乌孙国,隐含着文化交融的意象。接着,“踰白龙堆行绝域”,描述了远行者的艰难旅程,跨越白龙堆沙漠,进入荒凉的异域,展现了探险者的勇气与决心。

“万里穷愁天一方,曾驻鸣镳倚灵壁”,描绘了旅人面对无尽的孤独与困苦,却在灵壁前稍作停留,似乎寻求心灵的慰藉。灵壁,作为自然界的奇观,不仅承载着历史的痕迹,也寄托了诗人的思绪与情感。

“灵壁亭亭立空雪,石痕不烂胭脂节”,通过细腻的笔触,刻画出灵壁在皑皑白雪中的孤傲姿态,以及其上不褪的红色印记,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坚韧。接下来,“神飙吹影高撩秋,提云欲补中原月”,进一步渲染了灵壁的神秘与壮丽,仿佛能与天空对话,补缀着大地的月光,展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

“穹庐作室墙以旃,佩环魂托胡歌传”,将视线转向边疆的游牧民族,他们的生活与文化与灵壁形成了鲜明对比,体现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而“当时双泪洒成血,血成碧色苔花坚”,则通过历史的回声,讲述了一段悲壮的故事,泪水化为碧绿的苔藓,象征着历史的痕迹虽已斑驳,但依然坚韧不屈。

最后,“青冢相望去不归,归时定化黄鹄飞”,以青冢(古代帝王或名人的陵墓)为喻,表达了对逝去时光与英雄事迹的怀念,预示着即使离去,灵魂也会像黄鹄般飞翔,寓意着永恒与自由。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情感,展现了对历史、自然与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对远方与未知世界的向往与探索。

收录诗词(76)

钱惟善(元)

成就

不详

经历

顺帝至正元年,省试《罗刹江赋》,时锁院三千人,独惟善据枚乘《七发》,辨钱塘江为曲江,由是得名。官副提举。张士诚据吴,弃官。既殁,与杨维桢、陆居仁同葬干山,人称三高士墓。有《江月松风集》

  • 字:思复
  • 号:曲江居士
  • 籍贯:钱塘

相关古诗词

王氏节妇诗

昔年襄阳贾尚书,儿媲韩氏身葬鱼。

当以血溅云锦襦,至今波荡青琼琚。

啮指堂堂丈夫气,乃见苍茫甲兵际。

倚舷不忍渡中流,翻然直向龙宫逝。

嗟嗟赤城王氏妻,青枫岭滑愁云低。

?江水黑幽魂啼,峭壁万仞无由梯。

望夫不来归路迷,石痕雨碧风凄凄。

君臣失国时所偶,儿女丧家我何有。

丹精贯日昭不朽,朝廷立庙?江口。

荆扬孰谓风俗媮,呜呼贞节无与俦。

二女允也忠义流,他年太史须编收。

形式: 古风

八月十五夜风雨后见月有怀

天柱峰高月华碧,自古人间风雨隔。

飘然欲探蟾窟游,万里阴霾妒良夕。

玄云忽开黄道明,顾兔涵秋抱冰魄。

嫦娥偷药长少年,桂子芗霏羽衣湿。

飞仙挟我凌太清,万丈寒光湛虚白。

美人不来空夜凉,《白纻》歌阑露花积。

形式: 古风

送曹克明员外之湖广省

钱塘西望武昌城,天际飞艎几日程。

三峡波涛下江汉,九疑云雾接巫衡。

笑谈落落萧曹佐,登览苍苍屈宋情。

更把文风变丹徼,不须铜柱纪南征。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庚]韵

题杜甫麻鞋见天子图

四郊多垒未还乡,又别潼关谒凤翔。

九庙君臣同避难,十年弟妹各殊方。

中兴百战洗兵甲,万里一身愁虎狼。

寂寞当时穷独叟,按图怀古恨茫茫。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