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用两个及以上关键字进行搜索
雁字成行,角声悲送。无端又作长安梦。
青衫小帽这回来,安仁两鬓秋霜重。
孤馆灯残,小楼钟动。马蹄踏破前村冻。
平生牵系为浮名,名垂万古知何用。
这首《踏莎行》是宋代词人欧阳珣的作品,以雁阵和角声开篇,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雁字成行,角声悲送"描绘了秋天边塞的景象,大雁南飞,角声哀怨,引发了词人的思乡之情。接着,"无端又作长安梦"表达了词人对往昔在都城长安(这里借指繁华之地)生活的怀念,以及现实中青衫小帽的落魄形象与记忆中长安岁月的对比,"安仁两鬓秋霜重"暗示了岁月流逝和人生的沧桑。
"孤馆灯残,小楼钟动"进一步渲染了孤独寂寥的环境,夜晚的灯光摇曳,钟声悠扬,勾起了词人心中的孤寂和怀旧。"马蹄踏破前村冻"则通过动态的场景,写出词人急于离开此地的心情,但寒冷的天气和寂静的村庄又加重了他的愁绪。
最后两句"平生牵系为浮名,名垂万古知何用"直抒胸臆,词人感慨一生为了虚名奔波,即使身后名声流传万世,又有何实际意义?流露出对人生价值的深深反思和对名利的厌倦。整体来看,这首词情感深沉,寓言性强,展现了词人对过去与现实的深刻反思。
不详
又字文玉,汉族,学籍吉州庐陵,乡籍福建泉州晋江潘湖,欧阳詹之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丙戌与本邑储敦叙同登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有主簿者贫不妄取卒于官,倾囊以赈其行,人皆义之终,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其叶累百,人谓其忠孝两全
金銮来觅玉泉书,金玉相逢价倍殊。
到了不干藤蔓事,葫芦自去缠葫芦。
清明时节散天香,轻染鹅儿一抹黄。
最是风流堪赏处,美人取作浥罗裳。
清明时节正稼芳。
遍向蜀都呈巧样,被人翻入锦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