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台山和韵

群峰历尽到巅峦,极目清凉境界宽。

山入雁门真设险,地藏佛国即长安。

雨来绝涧自成响,云渡远溪时作团。

花落经台钟梵寂,袈裟香霭翠云蟠。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寒]韵

翻译

群峰攀登直至巅峰,放眼望去清凉世界无比宽广。
山势进入雁门关真是险峻,这里仿佛是佛教圣地长安再现。
雨滴落在深涧中回荡出声音,云彩飘过远方溪流聚集成团。
花瓣飘落经文诵读的佛塔,钟声悠扬梵音寂静,僧袍上香气萦绕如翠绿云雾盘旋。

注释

群峰:众多山峰。
巅峦:山峰的顶端。
极目:放眼望去。
清凉:凉爽宁静。
境界:景象。
宽:广阔。
雁门:古代边关名,此处象征险要之地。
真:确实。
设险:设置险阻。
佛国:佛教圣地。
长安:古都,这里借指佛教文化中心。
雨来:雨滴落下。
绝涧:深而狭窄的山谷。
自成响:自然发出声响。
云渡:云彩飘过。
远溪:远处的溪流。
作团:聚集形成团状。
花落:花瓣飘落。
经台:诵经的佛塔。
钟梵:钟声与梵呗。
寂:寂静。
袈裟:僧人的长袍。
香霭:香气形成的云雾。
翠云:翠绿色的云雾。
蟠:盘旋。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超凡脱俗的佛教圣地,五台山。开篇“群峰历尽到巅峦,极目清凉境界宽”写出了诗人登临绝顶之后,对于周遭群峰的眺望和对远方景色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宏大与辽阔的自然美。

接着“山入雁门真设险,地藏佛国即长安”进一步描绘了五台山的地理特征,以及它作为佛教圣地的地位。这里的“雁门”指的是五台山的一处著名景观,而“地藏佛国即长安”则表达了一种宗教信仰之中的理想与寄托。

第三句“雨来绝涧自成响,云渡远溪时作团”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描写,如雨声和云的流动,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的氛围。同时,这也隐喻了佛法的深奥与无穷。

最后两句“花落经台钟梵寂,袈裟香霭翠云蟠”则描绘了一幅佛教仪式中的静谧画面,花瓣轻落于经台之上,钟声与梵音交织在一起,袈裟飘逸间弥漫着清幽的香气,这些都为诗人心中那片精神家园增添了一抹神秘而庄严的色彩。

整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佛教文化的描绘,展现了诗人对于理想境界的追求与向往。

收录诗词(1)

史监(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望海潮.浮远堂

危岑孤秀,飞轩爽豁,空江泱漭黄流。

吴札故邱,春申旧国,西风吹换清秋。沧海浪初收。

共登高临眺,尊俎绸缪。

凤集高冈,驹留空谷接英游。八窗尽控琼钩。

送帆樯杳杳,潮汐悠悠。

千古兴怀,关河极目,愁边灭没轻鸥。淮岸隔重洲。

认澹霞天末,一缕青浮。

未许英雄老去,西北是神州。

形式: 词牌: 望海潮

游山

游山有约爽秋时,寂静僧房花压枝。

最是停杯愁不语,满林啼鸟似催诗。

形式: 七言绝句 押[支]韵

赠同年楼世仁

烱烱长庚映五霞,寒风不劲舞衣斜。

紫袍早换登瀛客,黄鹤还归昼锦家。

谩说文章能射斗,更饶韬略拟乘槎。

论交似我难为赠,惭愧囊无句漏砂。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麻]韵

木兰花慢

画楼帘半卷,倩谁觅、凤箫音。

记待月梅边,笼香酒后,私语屏阴。

忽忽佩珠暗解,断归鸿、消息两沉沉。

前度刘郎易老,旧时飞燕难寻。罗襟。薄有泪痕侵。

钗股暗黄金。向宝奁密看,绫笺小字,长是惊心。

登临漫劳眺远,但青山、杳隔暮云深。

曾傍湾桥系马,紫骝嘶度平林。

形式: 词牌: 木兰花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