荒村

送客出荒村,萧条不可论。

水痕残半壁,秋色闭双门。

树死藤犹挂,桥危石仅存。

蠲租虽屡诏,白屋几家恩。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元]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荒凉村落的凄美景象,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深切关怀与感慨。

首联“送客出荒村,萧条不可论”,开篇即点明了地点和氛围,荒村的萧条景象与送别之人的离愁别绪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哀愁。这里的“不可论”三字,不仅表达了对荒村现状的无奈,也暗示了言辞难以完全表达内心的复杂情感。

颔联“水痕残半壁,秋色闭双门”,进一步描绘了荒村的自然环境。水痕半壁,暗示水流已干涸,只剩下痕迹;秋色闭门,既指季节的更替,也暗喻着村庄的封闭与衰败。这两句通过自然景观的变化,形象地展现了荒村的荒凉与凋敝。

颈联“树死藤犹挂,桥危石仅存”,将视角转向了荒村的植被与基础设施。树木虽已枯死,但藤蔓依然顽强地挂在枝头,象征着生命力的坚韧不屈;而桥虽危,石却仅存,反映了荒村中一些古老事物的残存状态。这两句通过对比,凸显了荒村的破败与历史的沧桑。

尾联“蠲租虽屡诏,白屋几家恩”,则将目光投向了社会层面,揭示了荒村贫困的根源。蠲租(减免赋税)政策虽多次颁布,但对于生活在简陋房屋中的村民来说,实际得到的恩惠却寥寥无几。这一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贫富差距大、政策执行不力的问题,体现了诗人对底层民众疾苦的关注与同情。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荒村景象的细腻描绘,以及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敏锐的社会洞察力和人文关怀。它不仅是一幅荒村的写照,更是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一种批判与呼吁。

收录诗词(281)

沈明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过云

缥缈路常封,时时春气浓。

看衣疑带雨,到寺只闻钟。

不见高秋月,难扪白日峰。

探虚吾欲老,来往藉孤筇。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冬]韵

云南

山阳村户好,家枕万峰云。

共饮梅花水,耦耕麋鹿群。

土风周处记,日月帝尧君。

世路纷豺虎,区中那得闻。

形式: 五言律诗 押[文]韵

云北

只在白云北,重山别有家。

人烟散流水,墟井匝桃花。

卖药通秦市,分蜂识汉衙。

自矜吾道拙,不敢独餐霞。

形式: 五言律诗 押[麻]韵

樊榭

夫人仙去远,樊榭尚知名。

月落迷妆镜,花深断宝缨。

山川今喜托,天地故难凭。

倘是吹箫处,应闻有凤鸣。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