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元和邀饮灵慧寺同诸公赋

骤马出尘海,入门闻午钟。

捎天树输囷,委地竹龙钟。

佛衣存古摺,僧老带山容。

经案列野簌,禅板付歌童。

西日射飞阁,霞裾凌虚空。

万井排蜂房,九陌喧蚊虫。

归骑踏飞沙,耳后生长风。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袁宗道在灵慧寺与友人曹元和共饮的情景,以及对寺庙环境的细腻观察。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和生动的描写,展现了寺庙内外的不同景象。

首句“骤马出尘海,入门闻午钟”描绘了诗人骑马疾驰而来,踏入寺庙时听到午间钟声的情景,营造了一种静谧而又庄重的氛围。接着,“捎天树输囷,委地竹龙钟”通过高耸入云的树木和低垂地面的竹子,展现了寺庙周围自然环境的壮丽与宁静。

“佛衣存古摺,僧老带山容”两句则聚焦于寺庙内部,通过古老的佛衣和老僧的形象,表现了佛教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僧侣生活的简朴与庄严。“经案列野簌,禅板付歌童”描绘了寺庙内经书排列整齐,禅板交由孩童保管的场景,体现了佛教教育的传承与和谐。

“西日射飞阁,霞裾凌虚空”以夕阳映照寺庙建筑,霞光飘逸于天空的景象,渲染了一种超脱世俗的美感。“万井排蜂房,九陌喧蚊虫”则通过城市景象的对比,突出了寺庙的清幽与世外桃源般的宁静。“归骑踏飞沙,耳后生长风”最后两句以归途中的景象收尾,表达了诗人对这次聚会的留恋与内心的平静。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寺庙内外环境的细致描绘,以及对人物情感的微妙捕捉,展现了作者对佛教文化及自然美景的独特感悟,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内心世界的宁静与超脱。

收录诗词(251)

袁宗道(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万历十四年会试第一。授编修,官终右庶子。时王世贞、李攀龙主文坛,复古摹拟之风极盛,宗道与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说。推崇白居易、苏轼,因名其斋为白苏斋。为文崇尚本色,时称公安体。有《白苏斋类稿》

  • 字:伯修
  • 籍贯:荆州府公安
  • 生卒年:1560—1600

相关古诗词

送刘都谏谪辽阳

立志为诤臣,万死应不悔。

含笑辞白发,结束向辽海。

辽海急兵戈,山高集犀锁。

久与狡倭持,战氛何时解。

万里调客兵,饷绝兵饥馁。

脱巾侮大将,易若捕虫豸。

未战心先携,兵骄将复猥。

百无一堪用,可恃复安在。

君行好折冲,旄节久相待。

勉矣立功名,身为国沟垒。

形式: 古风

夏日高户部循卿招饮大通桥,同黄太常思立、张国博叔闇、项参知庭坚及舍弟中郎

一望皆林塘,孤亭临水际。

连辔四五人,一揖易巾屣。

主人陈尊罍,花下趋人吏。

两行檀压酒,百巡车行胾。

长艘潞河来,人衣沾草翠。

潭影见轩窗,游鱼呷亭宇。

散坐捐烦苛,纵谈忘忌避。

水风醒心脾,百罚不成醉。

舟行穷幽奥,目境转奇邃。

临涯逼悬流,万雷击山坠。

对面不闻语,但见口开闭。

冰柱万条直,雪岩千片碎。

侧身奔石间,趾酸心病悸。

归卧北窗下,枕边闻水气。

形式: 古风

新正三日雪窗早起

雪窗耀眼明,披衣起梳栉。

镜光合雪光,光欲透肤革。

面纹千百条,旁行相虬结。

白髭藏须中,似欲逃剪镊。

近服首乌丸,我首何曾黑?

回念四旬间,悲欢几经历。

愁核埋胸腑,年深愁花发。

皱纹乃蓓蕾,霜毛为枝叶。

譬彼治田人,种麦而得麦。

仙药岂能变,况饵木与石。

白黑亦何殊,毋强生分别。

且觅般若汤,一浇磊块穴。

形式: 古风

独坐

天驱赤白丸,递我东西奔。

无履亦无足,来往何频烦。

坐令六合内,咄嗟换寒暄。

投身冰火聚,谁能自腾骞?

我生阅新春,已历四十番。

阑入朱紫丛,驽马随鹏鹍。

寒热穿骨髓,忧畏攻心魂。

有似鱼入网,又类雉居樊。

今晨雪云重,昏昏朝楗门。

结跏拥败衲,真称僵卧袁。

径滑呵道绝,密室谁晤言。

冻雀扑纸窗,饥鼠窥残樽。

呼酒聊取适,苦乐未须论。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