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吴微仲常斋

人心非无常,自为外物禁。

喜怒烈火炽,宠辱铦锋森。

从兹失本然,至理而浮沉。

达人解其会,魔军讵能侵。

盘石可转移,明月犹晴阴。

卓然有所立,此道古与今。

颜渊无终食,孟子不动心。

充君名斋志,前修端可寻。

形式: 古风 押[侵]韵

翻译

人的内心并非固定不变,常常被外界事物所制约。
喜悦和愤怒像烈火般强烈,得失荣辱如同锐利的刀锋般森然。
从此失去了本来的样子,遵循着世间道理起伏不定。
通达的人理解这个道理,恶魔般的困扰怎能侵入内心。
磐石也会有移动的时候,明亮的月亮也有阴晴之变。
坚定地树立自己的立场,这是古往今来不变的真理。
颜渊难以持续满足,孟子面对诱惑不动摇。
这些品德充实你的名号和志向,前人的智慧值得我们追寻。

注释

人心:人的内心。
非无常:并非固定不变。
外物:外界事物。
禁:制约。
喜怒:喜悦和愤怒。
烈火炽:强烈。
宠辱:得失荣辱。
铦锋森:锐利如刀锋。
失本然:失去本来的样子。
至理:世间道理。
魔军:恶魔般的困扰。
讵能侵:怎能侵入。
盘石:磐石。
转移:移动。
明月:明亮的月亮。
晴阴:阴晴之变。
卓然:坚定地。
有所立:树立立场。
道:真理。
古与今:古往今来。
颜渊:孔子弟子颜渊。
终食:持续满足。
孟子:儒家大师孟子。
不动心:不动摇。
充:充实。
名斋志:名号和志向。
前修:前人智慧。

鉴赏

这首诗深刻地描绘了人心的复杂性和世事的无常。"人心非无常,自为外物禁"表明人心变化多端,但往往被外界所束缚。"喜怒烈火炽,宠辱铦锋森"则形象地描述了人情喜怒哀乐的强烈如同烈火,而荣辱得失又像尖锐的剑锋。

诗人通过"从兹失本然,至理而浮沉"表达了人们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陷入浮躁和深沉的困境。"达人解其会,魔军讵能侵"则指出只有通晓世事的人才能理解其中的道理,而外界的邪恶力量也难以侵扰。

"盘石可转移,明月犹晴阴"用比喻的手法说明即使坚硬如石的事物也可能改变,但明亮如月光的真理仍然会受到世间阴霾的影响。"卓然有所立,此道古与今"表达了诗人对坚守某种信念和原则的肯定,这一道理自古至今都是一样的。

最后,"颜渊无终食,孟子不动心"借用颜回和孟子的典故,形象地说明修养自身、不为外物所动摇的重要性。"充君名斋志,前修端可寻"则是诗人对前人的修行之道进行了总结,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我们探索和学习的。

整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刻的哲理,展现了诗人对于人生、宇宙以及修养自我的深入思考。

收录诗词(244)

李吕(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卒于宁宗庆元四年,年七十七岁。端庄自重。年四十,即弃科举。好治易,尤留意通鉴。教人循循善诱,常聚族百人,昕夕击鼓,聚众致礼享堂,不以寒暑废。吕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国史经籍志》传于世

  • 籍贯:记诵过
  • 生卒年:1122—1198

相关古诗词

题宋德器致爽轩

将军啸咤风雷生,一诺之宠千金轻。

仰头看山默不应,此段王郎真绝人。

人言爽气定何物,面目俨然君不识。

非氛非祲非烟云,可以意了难口说。

子猷拄笏人笑痴,先生作斋人愈疑。

但知谈河不救渴,岂信秀色能充饥。

千峰横青朝过雨,折简招归入诗句。

傥有俗客来叩门,为道我眠卿且去。

形式: 古风

题破石铺

往返数百里,上下几重山。

仆仆利名客,不知行路难。

形式: 五言绝句

题游少张逸老轩

劳生著意在荣观,炊熟黄粱万虑宽。

溢目琴书聊自乐,半窗风月不吾悭。

从谁更觅安心法,回首几经行路难。

料想已能同水镜,任他胸次九疑山。

形式: 七言律诗

焦山寺

水轮依风负坤舆,百川东流同灌输。

掀巾之陂莽吞受,沃焦之山初不濡。

云根终古插江湖,狂澜滔天随卷舒。

空神回标避突兀,海门排霄岌相扶。

僧居蚝山迷向背,佛宇蜃气成吹嘘。

昔游玄冬崖壑枯,洪涛溅雨吹裳裾。

风来惊潮愁海若,溟涨跋浪翻鲸鱼。

羽渊咸池相荡潏,月阿日窟漂方隅。

此身浮沤一缘聚,四大湿相弥空虚。

针锋悬持妙喜住,蚊睫坐睨焦螟居。

山中老禅眼于菟,香饭遗化分彫胡。

重渊垂涎舞蛟首,方丈宴寝凝熏炉。

夜寒月黑照浊水,乞取坏衲摩尼珠。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