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由清代末年至近现代初的诗人许南英所作,名为《癸丑三月任命龙溪县知事,视事日偶成》。诗中描绘了作者在被任命为龙溪县知事后的所见所感,以及对当地社会现状的反思与思考。
首句“飞来凫舄入清漳”,以“飞来凫舄”比喻自己突然被任命为知事,进入清漳(漳水)之地,形象地表达了从外而来的任命感。接着,“遍地荆榛杂梓桑”描绘了当地环境的荒凉与萧条,荆棘丛生,与生长着的梓树和桑树形成对比,暗示了社会的凋敝与人民生活的艰辛。
“私斗共誇民气勇,公田太息上农荒”两句,揭示了社会中存在的矛盾与问题。私斗指的是民间的争斗,民气勇可能是指民众在困境中的坚韧不屈;而公田太息则反映了对政府未能有效管理公共土地,导致农业生产荒废的无奈与叹息。
“分门别户吾无党,救弊扶衰国有光”表明了作者个人的态度与立场,他强调自己不结党营私,而是致力于解决社会问题,帮助国家恢复生机。这体现了其作为官员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最后,“此是紫阳遗教地,问心得过始登场”一句,将地点与朱熹(紫阳先生)的教诲联系起来,暗示了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践行儒家的道德与治国理念,实现社会的改良与进步。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在实际行动中寻求内心感悟的决心。
整体而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的深刻洞察与忧虑,也体现了其积极进取、勇于改革的精神,以及对儒家传统价值观的坚守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