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黄公金华伯”五字为韵,上呈给黄仲秉侍郎,是宋代诗人周孚的作品。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诗人对黄仲秉侍郎的敬仰之情以及自己在面对这位杰出人物时内心的复杂感受。
“名如九鼎重,笔有万钧力。”开篇即以“九鼎”和“万钧”这样的重量级词汇来形容黄仲秉侍郎的名声与文笔之重,形象地表达了他对黄仲秉的高度评价和敬佩。
“甘从颍川最,厌就承明直。”这里通过“颍川”和“承明直”的对比,一方面表达了诗人愿意追随黄仲秉侍郎的决心,另一方面也暗示了诗人对于某些官场风气的不满或厌倦。
“顷时未承颜,既见有矜色。”这两句描绘了诗人初次见到黄仲秉侍郎时的紧张与敬畏,同时也流露出一丝不自在的情绪,可能是因为黄仲秉侍郎的威严或矜持让诗人感到有些局促。
“归语同舍生,吾几类河伯。”最后两句,诗人将自己比作河伯,表达了在黄仲秉侍郎面前的渺小感,并通过与同舍生的对话,分享了自己的感受,暗示了自己在面对杰出人物时内心的谦逊与自省。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情感描绘和巧妙的比喻,展现了诗人对黄仲秉侍郎的崇敬之情以及在面对伟大人物时的复杂心理状态,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情感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