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谷西溪

山大水声小,水与山不敌。

谁知砉砉响,能静岩岩魄。

岱宗石不裂,裂即万寻壁。

山泉云际青,飞下勇无择。

涧水奔赴会,供此双龙吸。

嵯峨萧瑟间,声光百寒碧。

仰视苍苍天,坼入巉巉石。

倾崖宿苍阴,倒影地不及。

不辨峡西东,但随溪转侧。

到此顿忘归,今古空明积。

昔贤此考槃,觞咏谭王伯。

至今濯缨亭,气与岱宗赫。

山禽不敢啼,草树若屏息。

悄然万虑澄,何独红尘隔。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泰山山谷中西溪的壮丽景色和宁静氛围。诗人以细腻的笔触,通过"山大水声小"的对比,展现了山势之峻与流水之柔的互动。"砉砉响"象征着溪流轻快地穿越岩石,赋予了山谷生动的生命力。接着,诗人赞美了山泉如青色云彩般从高处飞泻而下,以及涧水汇聚成龙吸水的壮观景象。

在山石嵯峨、风声萧瑟之间,溪水的声音和光芒映照出冷冽的碧色,令人感到清凉。诗人抬头仰望,天空与峭壁相接,形成深邃的景象。山鸟不敢鸣叫,草木屏息,营造出一种超然物外的宁静。诗人在此处流连忘返,感叹这里的空灵之美,不禁联想到古代贤士在此隐居吟咏的场景。

最后,诗人提到濯缨亭,暗示这里曾是文人雅士聚会之地,其气息与泰山的雄浑相得益彰。整首诗以自然景观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超脱尘世、心灵净化的向往,具有浓厚的山水诗意境。

收录诗词(35)

魏源(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清代启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先行者之一。名远达,又字墨生、汉士,汉族,道光二年举人,二十五年始成进士,官高邮知州,晚年弃官归隐,潜心佛学,法名承贯。认为论学应以“经世致用”为宗旨,提出“变古愈尽,便民愈甚”的变法主张,倡导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总结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新思想

  • 字:默深
  • 号:良图
  • 籍贯:湖南邵阳隆回
  • 生卒年:1794~1857年

相关古诗词

岱谷灵崖

北山恒若渴,得水已足豪。

何况天城墉,四壁围周遭。

万木千水石,相合成空涛。

置身万绿中,眉入松间毛。

回顾木杪平,始觉所历高。

离宫负苍翠,梵宇横山椒。

当年法雨地,诸天殷海潮。

逃喧入寥寂,未觉流泉嚣。

僧愧隐居逸,悯我征途劳。

极目云天间,陶然咏唐尧。

形式: 古风

太室东溪卢岩涧

度梁访天门,忽讶山无底。

穿出碧玲珑,渐深青壁垒。

人影没数重,倒在波涛里。

白云不在天,明月不在水。

落此乱石坳,钟声催不起。

但闻涛隐沦,不测泉终始。

崖高水深深,天寒日色死。

请君雨后来,一赠钧天耳。

形式: 古风

登太行绝顶(其一)

临险如大敌,奋势成独往。

竭尽筋力能,驯至青冥上。

一壁石怒生,千崖狞相向。

石云昼不收,崖瀑夜逾响。

数日惟一登,不知所历向。

及颠反下视,始悔轻身妄。

俯影如在渊,其深不及望。

中奥何包孕,山于斯府藏。

一降一生妍,一步一回仰。

形式: 古风

登太行绝顶(其二)

一石亘千里,石上森万峰。

羊肠绕其西,孟门峙其东。

凛然长黑云,我行入其中。

崩崖划大谷,飞瀑裂鸿蒙。

诸山听指挥,趋侍何鞠恭。

关塞肘腋扼,郡邑尻脽从。

昂头赴东海,三月脊犹穹。

绝顶竟砥平,万马屯崇墉。

建瓴批捣势,扼吭当关雄。一面制天下,络绎驱驼?。

宜乎紫团参,自古王气钟。

到此身骤贵,宇宙蟠心胸。

承平无险要,怀古来悲风。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