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奴娇(其三)九日作

山城秋好,正西风淅淅,登高时候。

杖倚徘徊凝望处,翠叠万山如绣。

云绕禾场,熢沈戎马,田野欢声凑。

琴堂无事,何妨同泛香溜。

况有庭下黄花,遍河阳、尽把金钱铺就。

一座簪缨谭笑里,尘脱风生清昼。

饮罢龙山,诗成彭泽,灏气森星斗。

醉归凝伫,美人时炷金兽。

形式: 词牌: 念奴娇 押[宥]韵

翻译

秋天的山城景色宜人,正好吹着凉爽的西风,正是登高的好时节。
手拄拐杖,我在山间徘徊,凝视着那如翠绿锦绣般的层层叠嶂。
白云缭绕在稻田上空,烽火沉寂,战马安静,田野间充满了欢声笑语。
琴堂之中无事可做,不妨一同乘着香气流淌的小溪泛舟。
更有庭前的菊花盛开,如同河阳遍地的金钱,铺满了整个季节。
在这群才子佳人的谈笑中,我们仿佛置身于尘世之外,清风拂面。
畅饮之后,吟诗作赋,豪情壮志如同龙山之巅的浩渺之气,星辰闪烁。
酒醉后,我仍凝视远方,美人偶尔点燃金兽香炉,增添了几分诗意。

注释

山城:指山中的城市。
西风:秋季的凉风。
翠叠:绿色重重叠叠。
琴堂:指文人雅士聚会的地方。
香溜:香气流动的小溪。
黄花:菊花。
金钱:形容菊花的形状。
簪缨:古代官员的冠饰,代指士大夫阶层。
彭泽:晋代诗人陶渊明曾任彭泽令,此处借指饮酒作诗的生活。
金兽:古代香炉的一种,形状似兽。

鉴赏

这首宋词《念奴娇·其三》九日作,描绘了秋天山城的美丽景色和节日氛围。开篇“山城秋好,正西风淅淅,登高时候”,点明了时令为秋季,西风微凉,正是登高赏景的好时节。接着,“翠叠万山如绣”形象地描绘了满山层林尽染的美景,犹如锦绣画卷。

“云绕禾场,烽沈戎马,田野欢声凑”描绘了丰收的场景,战火已息,田野间充满了农人们的欢声笑语,一派祥和景象。接下来,“琴堂无事,何妨同泛香溜”,表达了词人与朋友在琴堂中闲适的生活,提议一同欣赏美景,享受宁静时光。

“况有庭下黄花,遍河阳、尽把金钱铺就”进一步描绘了菊花盛开的景象,如同黄金般灿烂,增添了节日的喜庆气氛。词人与宾客们在谈笑风生中度过佳节,忘却尘世烦恼。“尘脱风生清昼”更是表达了这种心境的转变,清风拂面,心灵得到了净化。

“饮罢龙山,诗成彭泽,灏气森星斗”描述了饮酒赋诗的豪情,词人仿佛置身于陶渊明般的田园生活中,星光璀璨,诗意盎然。最后,“醉归凝伫,美人时炷金兽”,以美人焚香的画面收尾,既写出词人的醉态,也流露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佳人的思念。

整体来看,这首词通过细腻的笔触,展现了秋天山城的美景,以及节日的欢乐气氛,同时也融入了词人的情感寄托,是一首富有意境的佳作。

收录诗词(65)

姚述尧2(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临江仙(其三)雨中观瀑泉于白鹤僧舍

云度岩扉风振谷,迅雷惊起蛟龙。

天威汹汹变晴空。搅翻银汉水,倾入宝莲宫。

雪浪奔冲凌翠麓。陇头低挂双虹。

人间热恼尽消融。此流长不断,万折竟朝东。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五)前县尉吕次新自台城来访,酌酒为劝

材刃纵横森武库,箫台旧日梅仙。

累陪簪盍醉花前。吴门归去后,一别动经年。

曾到赤城真隐处,飘飘凤举龙蟠。

勒回俗驾向长安。好将医国手,从此活人间。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八)送使君刘显谟归三衢

忆昨曾将明使指,轺车踏遍东城。

重来游戏拥双旌。江山皆故部,英俊尽门生。

杖策翩然归去也,送行满坐簪缨。

尊前雨泪不胜情。曲终人散后,江上数峰青。

形式: 词牌: 临江仙

临江仙(其一)

山县登高真胜事,满筵当代英奇。

黄花无语笑东篱。龙山真鼠辈,巴岭漫羁栖。

醉后风流情更好,笑谈落落珠玑。

莫将乌帽任风吹。动容皆是舞,出语总成诗。

形式: 词牌: 临江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