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答陈生问禅

从来多事笑归宗,我已无心岂有通。

达士犹能知梦梦,世人何用更空空。

江头冷落三秋月,山半支离一病翁。

不到古今能与否,林间拭目看来鸿。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东]韵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沈辽所作的《次韵答陈生问禅》。诗中以问答形式探讨了禅理与世事的关系。

首联“从来多事笑归宗,我已无心岂有通。”开篇即以幽默的口吻提出问题,似乎在嘲笑那些执着于追求事物本质的人,暗示自己已经超脱了这些世俗的烦恼,达到了一种无心的状态,因此对事物的理解自然也就不同寻常。

颔联“达士犹能知梦梦,世人何用更空空。”进一步阐述了对禅理的理解。这里“达士”指的是通达事理之人,“梦梦”则暗示了世间事物的虚幻不实。诗人认为即便是通达事理的人也难以完全理解这背后的深刻含义,而对于普通人来说,追求更多的空洞知识和道理并无实际意义。这种观点体现了诗人对禅学深邃哲理的独到见解。

颈联“江头冷落三秋月,山半支离一病翁。”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孤寂、淡泊的氛围。江边的冷落月色与山间的病态老翁形象,象征着诗人内心的平静与超然,同时也暗含了对人生无常、世事变迁的感慨。

尾联“不到古今能与否,林间拭目看来鸿。”最后两句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历史变迁的思考。诗人认为,无论是过去还是未来,都难以真正理解和把握,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找到心灵的慰藉和解脱。这里的“来鸿”可能象征着远方的希望或某种精神寄托,强调了在自然与内心世界中寻求精神自由的重要性。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禅理的探讨,展现了诗人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洞察,以及在纷扰世事中的超然态度。语言简洁明快,意境深远,富有哲理意味。

收录诗词(420)

沈辽(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出潇江泊蒲洲

汎汎潇江水,天生西北流。

苍烟开蛋市,晓日下蒲洲。

清旷适幽步,方洋如昔游。

何为沙上鸟,相避小山头。

形式: 五言律诗 押[尤]韵

水车

山田绕山脚,江水何可作。

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

雁翅插修筦,随流得深酌。

升降岂无势,长江怒相薄。

有如万夫力,欢呼倾众壑。

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

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

善彼汉阴老,忘怀抱纯朴。

形式: 古风

复作过商翁墓(其一)

当年不佩封侯印,后世谁寻堕泪碑。

定远将军岂夸勇,关南常侍最能诗。

故人不解传遗事,五岭犹能识信旗。

墓下寂寥无鼓角,秋风独向白杨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

复作过商翁墓(其二)

平生气业许谁知,官制应崇九尺碑。

已为朝廷恢远略,不应江汉独无诗。

交牙石锁先偏阵,野烧光开后队旗。

老妇尪残谁主奠,从来伯道使人悲。

形式: 七言律诗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