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一萼红·来燕》以细腻之笔描绘了春日燕子归来的情景,充满了季节变换的诗意与情感的流转。
首句“絮花高”便将读者引入了一个轻盈飘逸的春日景象中,絮花在空中翩翩起舞,仿佛是春天的使者,预示着生机与活力的到来。接下来,“正双襟绒褪,经岁系红销”,诗人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衣物褪色的变化,暗示时间的流逝,同时也为后文的春愁埋下伏笔。
“来共春愁住,和侬约帘幕,沈碧无聊”一句,将春愁与燕子的归来相联系,春愁不仅属于诗人,也属于那些等待燕子归来的生灵。燕子的到来,似乎为这份愁绪带来了一丝慰藉,但“沈碧无聊”则透露出一种淡淡的哀愁,即使有燕子的陪伴,内心的孤独与寂寞依然难以消散。
“旧园亭、泥香融雪,带飞英、收拾杏梁巢”这一段,诗人运用了丰富的意象,将园亭、融雪、飞英(可能指花瓣)与燕子筑巢的场景相结合,营造出一幅生动而富有诗意的画面。燕子在融化的雪中寻找泥土,准备筑巢,这一过程充满了生命的活力与希望。
“一寸楼台,二分风雨,咫尺花梢”则进一步描绘了燕子活动的空间环境,以及它们面临的自然挑战。尽管空间有限,风雨交加,但燕子依然能够找到栖息之地,靠近花梢,这既是对生命坚韧不拔精神的赞美,也是对自然界和谐共生的颂扬。
“回首天涯残照,问曾归何处,更到今宵”这一句,诗人通过燕子的视角,回望过去,思考它们的归宿与未来的旅程。在夕阳的映照下,燕子似乎在思考自己的来路与去向,这种深沉的思考,赋予了这首诗更为丰富的情感层次。
“独语情亲,双飞力弱,泥人杨柳纤腰”则通过燕子的互动,展现了它们之间的情感纽带。无论是独语还是双飞,燕子之间的交流都充满了温情,它们在杨柳轻柔的枝条间穿梭,如同一对对亲密无间的伴侣。
“度春影、鞦韆闲处,算年年、肠断是花朝”这一段,诗人将燕子的活动与春日的光影、鞦韆(古代的一种玩具)的闲适相联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每年的花朝时节,都是燕子回归与离别的时刻,这不仅是自然规律的体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
最后,“又是余寒似剪,门巷饧箫”一句,以余寒的寒冷与门巷中的甜糯气息(饧箫,可能指糖葫芦)形成对比,暗示了春天虽然已经到来,但仍有未尽的寒冷,生活中的甜蜜与苦涩并存。整个画面在温馨与冷冽之间摇摆,给人以深深的触动。
综上所述,《一萼红·来燕》通过细腻的描绘与丰富的意象,展现了燕子归来的美好景象,以及诗人对于生命、自然与时间的深刻感悟,是一首充满情感与哲思的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