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萧颖士所作,属于仰荅韦司业垂访五首中的第三首。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古代儒臣立言、寄托青史以赞王道的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自己仕途坎坷、不得志的苦闷。
“晋代有儒臣,当年富词藻。”开篇便提及晋代的一位儒生,其文学才华横溢,能够立言以传后世。这两句不仅是对古人学问的赞美,也映射出诗人自己对于文学创作的渴望和追求。
“立言寄青史,将以赞王道。”这里强调了儒臣通过文学作品来弘扬王道,表达了一种理想主义的政治态度。诗人借古人之口,抒发了自己对于理想政道的向往。
接下来的“辽落缅岁时,辛勤历江岛。”则转入个人经历的描述,诗人在长时间的漂泊生活中,不断地在各个地方辛勤地寻找机会,但都未能如愿。
“且言风波倦,探涉岂为宝。”这里,“风波”暗喻仕途的坎坷和变幻,而“探涉”则是诗人对于知识和学问的深入探究。然而,这种努力是否能够成为珍贵的财富,却是诗人内心的疑惑。
“不遇庾征西,云谁展怀抱。”这两句中,“庾征西”通常被理解为没有遇到知音或伯乐,即在仕途上未能得到赏识。因此,诗人发出感慨,询问在世间有谁能够真正理解和支持自己。
最后,“士贫乏知己,安得成所好。”则是对个人处境的无奈叹息。一位学者(士)虽然贫穷,但最大的困扰是在精神上难以找到知音。诗人在这里表达了对于能否实现个人的理想和抱负的焦虑。
总体而言,这首诗通过对古代儒臣的怀念,反映出诗人自身的仕途挫折、学问追求以及精神上的孤独无助。它不仅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也是时代背景下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一种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