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咏二十首(其十六)

浮荣众所慕,诘旦趋朝市。

群儿争一饼,得者每自喜。

有时稍失意,懊恼由中起。

岂惟自懊恼,殆辱从兹始。

所以高蹈人,视之如敝屣。

鹿门自躬耕,谷口穷静理。

倦鸟栖茂林,游鱼隐深沚。

终身长避喧,至乐应无比。

形式: 古风 押[纸]韵

鉴赏

这首诗描绘了对世俗浮华的反思与对内心宁静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比“浮荣之所慕”的朝市生活与“高蹈之人”的避世生活,表达了对前者追求短暂荣耀和物质满足的批判,以及对后者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然和谐生活方式的赞美。

诗的前四句“浮荣众所慕,诘旦趋朝市。群儿争一饼,得者每自喜。”描绘了人们为了追求短暂的荣耀和物质财富,不惜在繁忙的朝市中奔波劳碌,甚至为了得到一点点利益而相互竞争,这种行为往往伴随着内心的满足感。

接下来的四句“有时稍失意,懊恼由中起。岂惟自懊恼,殆辱从兹始。”则揭示了这种追求的虚幻本质。即使偶尔有所失落,内心的懊恼也会随之而来,这种懊恼不仅局限于个人,还可能引发更大的耻辱和不幸。

最后四句“所以高蹈人,视之如敝屣。鹿门自躬耕,谷口穷静理。倦鸟栖茂林,游鱼隐深沚。终身长避喧,至乐应无比。”诗人通过描述那些选择远离尘嚣,过着简单自然生活的高蹈之人的形象,表达了对这种生活方式的推崇。他们如同鹿门躬耕、谷口穷静理的隐士,又如倦鸟归林、游鱼潜底的生物,找到了内心的平静与满足。这种生活虽然远离繁华,却能享受到真正的快乐,是无法用世俗的荣誉和财富衡量的。

整首诗通过对比和象征手法,深刻地反映了诗人对人生价值的思考,以及对内心平静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收录诗词(358)

李时行(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感咏二十首(其十七)

连年事兵革,继之以凶荒。

十户九萧索,贫者焉能全。

口腹既不充,蔽体常不完。

京租输未足,加派复临门。

吏胥下穷乡,欲避无处藏。

伐木通山垄,死者不得安。

白日岂无光,讵肯照覆盆。

官家政愈急,催科宁暂宽。

欲诉谁相怜,吞声不敢言。

形式: 古风

感咏二十首(其十八)

计然抱十策,上干越王庭。

句践用其三,富国逞雄兵。

范蠡往师之,佐越破吴城。

功成泛湖去,拂衣且辞荣。

隐居齐鲁间,遂著陶朱名。

然也诚智囊,而蠡术亦精。

保身全明哲,千载垂英声。

形式: 古风

感咏二十首(其十九)

祢衡与杨修,秉性俱狡鸷。

负才多太露,遇事逞其智。

鹦鹉赋虽奇,渔阳挝且戏。

鸡肋几先发,读碑行且忌。

曹公猜刻辈,岂是容人器。

不自戮才贤,嫁祸肆凶伎。

可怜兰玉姿,同被昆山炽。

古来保身者,皆归明哲士。

形式: 古风

感咏二十首(其二十)

龙虎争雄地,中原当战场。

所贵依上游,一任制八方。

秦兵百万众,世业都咸阳。

开关迎六国,驱之如犬羊。

诸葛辅玄德,三分居蜀邦。

失守在荆州,偏安空自防。

关张负精勇,八阵徒鹰扬。

阿瞒老奸谀,西北恣陆梁。

弹压吴蜀师,祸心已先藏。

可怜汉祚衰,赤火渐无光。

割据既失策,混一终难忘。

形式: 古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