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吕南公所作的《再和呈二首(其一)》。诗中表达了诗人对于自身疏懒导致经济困顿的自省,以及对社会贫富不均现象的感慨。
首联“五亩之园未种桑,自怜疏懒致财伤”描绘了诗人对自己未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导致经济状况不佳的自责。五亩之地本可种植桑树以养蚕,增加收入,但因疏懒未能实现,使得经济受损。
颔联“稻粱只是同鸡鹜,皮鞟徒劳胜犬羊”进一步阐述了贫困生活的无奈。稻谷和粮食与鸡鸭无异,只能勉强维持生计;皮革制品虽比犬羊稍好,但也仅限于满足基本需求,无法改善生活品质。
颈联“敢羡苏秦终富贵,正忧郗鉴遇饥荒”通过对比历史人物苏秦的富贵与郗鉴的饥荒,表达了诗人对社会不公的忧虑。苏秦最终功成名就,而郗鉴却遭遇饥荒,体现了贫富差距的残酷现实。
尾联“遭承若值开元日,何恤东南万里粮”则寄托了诗人对于理想社会的向往。如果能够生活在唐玄宗时期的盛世,那么东南地区的粮食问题将不再成为忧虑。这里表达了诗人对于和平繁荣时代的渴望,以及对解决民生问题的期待。
整体而言,这首诗反映了宋代文人对于个人命运与社会现实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对公平正义的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