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长揖诗》由唐代的山东野客所作,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官场中的复杂关系与人物性格。诗中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和对比手法,展现了不同官员之间的微妙互动与命运差异。
首句“三铨选客不须嗔”,开篇即以一种平和而略带戏谑的口吻,对那些在选拔过程中可能感到不满或嫉妒的官员表示宽慰,暗示了选拔过程的公正性与合理性。接下来,“五个登科各有因”则进一步强调了每个人成功背后都有其独特的原因或背景,暗含着对个人努力与机遇并重的肯定。
“无识伯和怜吉獠,弄权虞候为王申”两句,通过对比的方式,揭示了不同官员对待同僚的不同态度。前一句中的“伯和”与“吉獠”形成鲜明对比,前者可能是指较为正直或有见识的官员,后者则可能代表那些地位较低或不受重视的人。后一句中的“弄权虞候”与“王申”则展示了权力滥用与公正执行法律之间的冲突,前者可能指利用职权谋私的官员,后者则代表了坚守原则、公正无私的形象。
“载华甲第归丞相,裴子门徒入舍人”两句,通过描述高级官员的荣耀与年轻才俊的成长,展现了官场中的上升路径与传承。这里不仅提到了丞相这一高位,还提到了裴子门徒,暗示了家族背景与师承对于个人仕途的影响。
最后,“莫怪邵南书判好,他家自有景监亲”一句,以邵南的优秀表现作为结尾,同时巧妙地将景监(古代著名学者)与邵南联系起来,暗示了邵南不仅才华出众,还得到了像景监这样的智者的认可与支持。这句话不仅赞扬了邵南的才能,也暗含了对于个人努力与外部助力之间关系的思考。
整体而言,这首《长揖诗》通过对官场现象的生动描绘,展现了唐代官场的复杂生态,以及个人命运与社会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诗中既有对公正与公平的呼唤,也有对人性复杂性的深刻洞察,体现了诗人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与独到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