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履中学士挽词二首(其一)

朝论方知子,哀哉疾不瘳。

歌闻湘浦些,魂返岱宗游。

文雅承三世,渊源见九流。

音容如可接,图像在瀛洲。

形式: 五言律诗 词牌: 木兰花慢 押[尤]韵

翻译

早晨的讨论才让我真正了解你,可惜疾病无法治愈。
你的歌声仿佛从湘水边传来,灵魂似乎在泰山间游荡。
你的文采承继了三代的风雅,学识渊博可见于众多流派。
若你的声音和容貌还能重现,画像就仿佛留在了仙境瀛洲。

注释

朝论:早晨的讨论,可能指朝廷或学术讨论中对某人的认识加深。
哀哉:表示悲痛和惋惜。
疾不瘳:疾病无法治愈,暗指某人的离世。
湘浦:湘水边,古代文化中的象征之地。
岱宗:泰山,五岳之首,象征着崇高和尊贵。
三世:三代,指家族历史上的三个重要时期。
九流:古代学术的九个主要流派,泛指广泛的知识和学问。
音容:声音和容貌,指逝者的形象。
瀛洲:传说中的仙岛,象征极乐世界或理想之地。

鉴赏

这是一首充满哀伤和怀念之情的诗句。首先,"朝论方知子,哀哉疾不瘳"表达了对逝者生前的才华与品格的赞美,以及对其病重不愈的哀叹。"歌闻湘浦些,魂返岱宗游"则是说到逝者的声音如同传唱在湘江之滨,而他的灵魂似乎回到了他生前喜爱的岱山之巅。

接着,"文雅承三世,渊源见九流"说明了逝者所继承的是一脉相承的文化与文学传统,其深邃的学问和广博的知识如同长河般绵延数代。"音容如可接,图像在瀛洲"则是对逝者的仪容风度给予高度评价,仿佛他的声音和形象都能够在心中重现,就像是画作中栩栩如生的形象一般。

整体来看,这首诗词通过对逝者生前美好品质的描绘,以及对其逝去的哀悼情感,展现了作者深切的怀念之情和高度的敬意。

收录诗词(631)

孔武仲(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孔文仲弟。仁宗嘉祐八年进士。哲宗元祐初,历秘书省正字、集贤校理、国子司业。四年,为著作郎,论科举之弊,诋王安石《三经新义》,请复诗赋取士,又欲罢大义而益以诸经策。拜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八年,擢给事中,迁礼部侍郎,以宝文阁待制知洪州。坐元祐党夺职,居池州卒。与兄孔文仲、弟孔平仲以文声起江西,时号三孔。有《诗书论语说》、《金华讲义》、《芍药谱》、《内外制》、《杂文》、《宗伯集》(编入《清江三孔集》)

  • 字:常父
  • 籍贯:宋临江新淦
  • 生卒年:1041—1097

相关古诗词

极目亭有作

浩荡江风动客襟,短亭清晚一登临。

乱霞藏日半天缬,渌水浸空千顷金。

壮志未成游学恨,素交将散别离心。

前山更有难寻景,试为閒来一苦吟。

形式: 七言律诗 押[侵]韵

泛清溪入齐山

转轿南堤大阻长,不如乘兴泛轻航。

园林荫翳清如簟,禽鸟将迎语有簧。

溪是明河天上去,山疑方丈石中藏。

衣巾散适心閒暇,更胜登临逐杜郎。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阳]韵

系舟长芦作

夜泊长芦星满川,晚来吴楚气昏然。

云雷相会还成雨,江海交流独舣船。

废室与人喧白浪,荒村何处起青烟。

文书满眼从抛弃,却倚蒲团学坐禅。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先]韵

苏子瞻雪堂

古县东边仄径开,先生曾此斸蒿莱。

鸾凰一去应不返,花柳当年皆自栽。

画壁苍茫留水墨,朱栏剥落长莓苔。

邻翁笑我来何暮,检点风烟兴尽回。

形式: 七言律诗 押[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