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虞吟

天下目为目,谓之明四目。

天下耳为耳,谓之达四聪。

前旒与黈纩,所贵无近情。

无为无不为,知此非虚生。

形式: 古风

翻译

世间的眼睛视为眼睛,称其为明察秋毫。
世间耳朵当作耳朵,称其为通达四方声音。
前额的帘饰和耳塞,珍贵之处在于不偏颇于私情。
无所作为也有所作为,明白这一点并非虚度光阴。

注释

目:眼睛。
明:明察。
四目:全方位洞察。
耳:耳朵。
达:通达。
四聪:全方位听觉。
旒:古代帝王冠冕上的装饰物,用来遮挡视线。
黈纩:古代塞入耳中的棉花团,防止干扰。
近情:个人情感或偏见。
无为:看似无所作为。
无不为:实际上无所不能。
虚生:空洞无意义的生活。

鉴赏

这首诗是宋代哲学家邵雍的《唐虞吟》中的一段,主要探讨了人眼和人耳的功能以及智慧的运用。诗人以“天下目为目,谓之明四目”和“天下耳为耳,谓之达四聪”来比喻人的观察力和听力应该像天下的眼睛和耳朵一样,广泛而公正,不受私情影响。"前旒与黈纩"指的是古代帝王冕旒上的装饰,用来象征君主应保持清醒,不受干扰,这里暗指人应当理智判断,不被个人情感左右。最后两句,“无为无不为,知此非虚生”,强调真正的智慧在于明白无为而治的道理,知道如何在看似无所作为中实现最大的作用,这样的生活才不是虚度。

总的来说,这首诗寓言深刻,倡导一种超越个体私欲,追求公正明智的生活态度。

收录诗词(1553)

邵雍(宋)

成就

不详

经历

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幼年随父邵古迁往衡漳(今河南林县康节村),天圣四年(1026年),16岁,随其父到共城苏门山,卜居于此地。后师从李之才学《河图》、《洛书》与伏羲八卦,学有大成,并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先天图》、《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嘉祐七年(1062年),移居洛阳天宫寺西天津桥南,自号安乐先生。出游时必坐一小车,由一人牵拉。宋仁宗嘉祐与宋神宗熙宁初,两度被举,均称疾不赴。熙宁十年(1077年)病卒,终年六十七岁。宋哲宗元祐中赐谥康节

  • 字:尧夫
  • 生卒年:1011年—1077年

相关古诗词

流莺吟

迁乔固有之,出谷未多时。

正嫩簧为舌,初新金作衣。

替花言灼灼,代柳说依依。

柳外晚犹啭,花前晓又啼。

啼多因雨过,啭少为春归。

莫遣行人听,行人路正迷。

形式: 排律

浩歌吟

何者谓知几,惟神能造微。

行藏全在我,用舍系于时。

每恨知人晚,常忧见事迟。

与天为一体,然后识宣尼。

形式: 五言律诗

又浩歌吟二首(其一)

忧愁与喜欢,相去一毛间。

治乱不同体,山川无两般。

笛声方远听,草色正遥看。

何处危楼上,斜阳人凭栏。

形式: 五言律诗

浮生吟

浮生晓露边,且喜又添年。

动悔须有悔,求全未必全。

处人心上事,道物性中言。

寰宇虽然广,其谁曰不然。

形式: 五言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