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雪曲

山上雪如梅,山下梅如雪。

寂寞对空山,幽香共谁折。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屑]韵

鉴赏

这首《梅雪曲》以简洁而富有意蕴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冬日山间梅与雪相映成趣的画面,同时融入了诗人深邃的情感与哲思。

首句“山上雪如梅”,以“雪”比作“梅”,不仅形象地展现了冬日山间的景象,也暗示了梅与雪在形态上的相似之处,即两者都具有清雅脱俗之感。同时,“如”字的运用,仿佛在说雪与梅之间存在着某种内在的联系或相似性,为后续的对比和联想埋下了伏笔。

次句“山下梅如雪”,则将视角转向山下,以“梅”喻“雪”,这一转换不仅丰富了画面的层次感,更通过“如”字的重复使用,强化了梅与雪之间的相互映衬关系。在这里,梅与雪不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而是形成了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共同构成了冬日山间的独特景观。

接下来的“寂寞对空山”,将画面的意境推向了更深的层次。在这样的背景下,梅与雪似乎不再只是自然界的元素,它们成为了诗人情感的载体,与“空山”相对,营造出一种孤寂而又静谧的氛围。这里的“寂寞”,既是对自然环境的描述,也是诗人内心情感的投射,表达了在大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孤独感。

最后的“幽香共谁折”,则将诗的意境推向了高潮。梅的幽香,不仅是自然界的香气,更是诗人情感的象征。然而,在这寂静的山中,幽香似乎找不到与之共鸣的对象,这既是对于梅的孤独处境的描写,也是诗人自身情感的写照。通过这一问句,诗人巧妙地传达了对生命意义的思考,以及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深刻洞察。

综上所述,《梅雪曲》通过细腻的描绘和深刻的寓意,展现了冬日山间梅与雪的独特之美,同时也蕴含了诗人对自然、生命和人际关系的独到见解,是一首富有哲理意味的佳作。

收录诗词(772)

宗臣(明)

成就

不详

经历

南宋末年著名抗金名将宗泽后人。嘉靖二十九年进士,由刑部主事调吏部,以病归,筑室百花洲上,读书其中,后历吏部稽勋员外郎,杨继盛死,臣赙以金,为严嵩所恶,出为福建参议,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学副使,卒官。诗文主张复古,与李攀龙等齐名,为“嘉靖七子”(后七子)之一,散文《报刘一丈书》,对当时官场丑态有所揭露,著有《宗子相集》

  • 字:子相
  • 号:方城山人
  • 籍贯:兴化(今属江苏兴化)
  • 生卒年:1525~1560

相关古诗词

月下曲

月下吹紫箫,云间整玉佩。

顾见鸳鸯鸟,一一自成对。

形式: 乐府曲辞 押[队]韵

水中月四首(其一)

嫦娥三五月,玉露千万秋。

久居天上苦,暂向水中游。

形式: 乐府曲辞 押[尤]韵

水中月四首(其二)

袅袅青山云,湛湛清江水。

中天落玉钩,鱼龙惊不止。

形式: 乐府曲辞 押[纸]韵

水中月四首(其三)

云敛波还净,云开影自随。

绿萍与青荇,相傍桂花枝。

形式: 乐府曲辞 押[支]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