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僧人清晨外出与夜晚归寺的情景,透露出一种超然物外的禅意。诗中“迎日出门去,已觉披烟雾”两句,以日出时分的景象开篇,仿佛引领读者步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世界。随后,“冒月望山归,重露湿禅衣”则将时间推移到夜晚,月光下僧人归途的景象,以及露水沾湿禅衣的细节,都充满了自然与修行的和谐之美。
“心悄悄,步迟迟”两行,通过内心状态和行走节奏的描写,进一步渲染了一种内心的平静与对外界事物的淡然态度。“无孔笛,再三吹”中的“无孔笛”,可能象征着某种超脱世俗的音乐或心灵的呼唤,而“再三吹”则表达了这种呼唤的持续与深沉。“哩哩逻,逻逻哩”则是对前文情感的进一步深化,通过音节的重复,营造出一种回环往复、难以言喻的情感氛围。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犹唱翠眉低”这两句,巧妙地将外界的感受与内心的情绪联系起来,游子听到笛声后袖子湿润,佳人仍在低吟浅唱,这些场景不仅丰富了诗歌的意境,也暗示了情感的共鸣与超越时空的连接。最后,“君更听,莫狐疑”一句,是对读者的邀请与鼓励,希望他们能静心聆听,不要对所表达的情感产生疑惑,从而达到一种心灵上的契合与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诗通过自然景象、内心感受、情感共鸣等多个层面的交织,展现了禅宗修行中追求内心平静、超越世俗、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精神境界,同时也蕴含了对人生、情感的深刻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