哀学使

学使夜宴朝自经,大吏往视闻哭声。

父涕不止弟跪迎,遗笔惨淡诉不平。

云有同乡合浦令,正机其名何其姓。

明欺暗算事不定,一死上报天子圣。

大吏驰驿闻,学臣言有因。

去夏试廉州,说令书云云。

令上谒,面请托,未可知,通恶幕,事下太守张,太守上状钤以章。

令无夤缘内外作奸事,反覆不及请托字。

科场请托吁可惊,按律不问行未行。

当时不难摄令使对簿,移书学使指实期分明。

两造具在事立辨,是岂疑岳忧难成。

学臣返旆况屡见,语不及此非人情。

安人息事亦政体,讵料贵客能捐生。

即今此狱莫穷竟,谁起九原同折证。

或传牍背奴有词,渡海风涛得心病。

海外归来正及秋,历试广惠潮三州。

不闻心病致慌惚,渡海安稳有弟同归舟。

此为致死由,此语恐未实。

披发何由诉大荒,苦海魂迷招不得。

吁嗟乎,昔之学使在教士,今日好官足欢喜,君亦犹夫众人尔。

君知畏,君知耻,虑污名,乃至此。

人皆腼然生,彼独留然死。

律以大义无恕词,苟非其人莫轻訾。

寄语大吏弗尔恼,富贵由来多寿考。

形式: 古风

鉴赏

这首清代陈鸿墀的《哀学使》是一首叙事诗,通过描绘学使夜间宴会后的悲剧,展现了官员之间的矛盾和学使的冤屈。首句“学使夜宴朝自经”点出事件背景,学使在宴会后自杀,引出后续的大吏探访与发现遗书。诗中提到的“合浦令”可能是个关键人物,涉及欺诈与请托,而学使曾对此有所揭露。

学使在去年夏天的廉州考试中,揭露了令长的不当行为,但并未直接提及是否接受请托。学使本有机会依法处理,但因顾虑未能立即采取行动。诗中批评学使的犹豫,认为他本应果断应对,以免事态恶化。

学使的自杀让案件陷入僵局,无人能为其洗冤。有人猜测可能是文书背后的仆人泄露了秘密,导致学使心病加重。然而,诗中也质疑这些说法的真实性,指出学使的弟弟陪伴他渡海,似乎并未受到太大影响。

诗人感慨学使本应致力于教育,如今却因名誉受损而自杀,与那些贪图富贵的官员形成对比。他告诫大吏不要因此烦恼,因为富贵往往伴随着长寿。整首诗以对学使的同情和对社会风气的批判为基调,表达了对公正和名誉的重视。

收录诗词(4)

陈鸿墀(清)

成就

不详

经历

不详

相关古诗词

钱心壶给谏至

火云兀兀闭门居,客到惊心万里余。

险绝江湖群盗路,讹传风影远人书。

最怜弱小犹孤艇,急扫轩窗当敝庐。

秉烛相看真梦寐,沧桑重话十年初。

形式: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岁朝图

铜槃蜡滴无声腻,向晓双垂花绮丽。

火拨松明灰渐多,彩旭曈曈射兰砌。

清尊旨酒陈满堂,柏叶色翠椒花香。

莱衣次第起为寿,贺岁车笑门前忙。

披看此图境清绝,儿女青红嫌点笔。

却将数笔写梅花,屋角横斜破香色。

花光鬓影朗照中,但觉满幅皆春风。

添豪更尔弄狡狯,两颊酒带屠苏红。

人生但得左顾孺人右稚子,趺宕生涯寄文史,安问在朝还在市。

屈指团栾乐事多,三百六旬从此始。

形式: 古风

方湛崖春堤试马图

垂杨匝地春如织,紫燕黄莺飞帖帖。

裙腰绿尽湖上堤,一点星流草头疾。

鬓痕鞭影花光中,侧耳四蹄如有风。

举头西望忽大笑,正值京华吹软红。

快意人生有如此,翩翩貌出佳公子。

我愿相从薄笨车,千里之行共君始。

黟山迢递漫思家,如此明湖尽足夸。

胜他席帽黄埃客,贪看长安一日花。

形式: 古风

雨过塘栖

人家临水启柴扉,生计年年付钓矶。

野艇过桥波影乱,长廊遮路屐声稀。

云阴不散禁寒定,鸦阵难高带湿飞。

徙倚风前意无限,篷窗间对雨霏微。

形式: 七言律诗 押[微]韵